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04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156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641篇
社会学   382篇
统计学   2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51.
J.-C. Spender’s award-winning,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is based on four premises: (1) The firm can be sufficiently understood as a system of knowledge, (2) 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ing can be clearly dissociated, (3) organizations are conceived as cognizing entities, and (4) intuition shaped by shared cultural practices is a superior source of managerial knowledge. This line of reasoning represents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view of the enactment, transfer, and storage of knowledge according to which managerial knowledge is largely tacitly shaped by industry recipes and the firm’s socio-cultural conventions and other social processes. Although comprehensive in scope, we argue that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needs to integrate a cognitivist approach that includes the synergetic production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he role of reflective thinking in resolving strategic uncertain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al. This socio-cognitive theory of the firm posits that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firm is founded on the ability to align knowledge internally within the firm as well as externally with its stakeholders through the individual sense-making of feedback from other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52.
肖挺 《统计研究》2021,38(2):57-72
本文关注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过程中的产业效率因素,设计了差异化产品模型。在需求层面,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具有互补性;而在供应方面,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服务之间在专业知识分配上存在竞争。理论模型提供了对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计量评估。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制造业版块中的企业数据,通过使用具有异质性的Fractional Probit 模型控制内生性并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推导和经验估计指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服务化之间存在“U”型关系,针对四个行业部门的检验也证实服务化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U”型关系也存在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环境、所在区域以及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内在特征对于“服务化困境”的表现都存在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3.
分析大型工程项目团队学习与知识运动规律,建立了大型工程项目团队知识学习范式模型,研究了其知识学习流程和知识运动流程及其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254.
本文基于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的介绍。通过总结和评述年会期间的相关研讨,来探析职业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的发展之路,以期对年会的讨论成果有较好的归纳和分析,并对之后相关的研究与讨论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55.
姚振强 《社会工作》2009,(12):19-21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信念强凋个人发展重于个人被动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格的尊严、个人的存在价值等西方传统文化要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助人理念本质上缺乏基于普遍的人的尊严和个体独立人格的观念,助人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给与者与受助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恩赐和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他们之间缺乏真实的平等。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进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社会工作价值信念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诸如价值观选择的困惑、信念与现实的困境以及文化认同的矛盾。针对社会工作的文化背景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应在文化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选择以及自我意识的训练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56.
黎小青 《社会工作》2009,(18):18-21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是指社会工作者有阶段性地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案主的问题和行为,并对案主的价值观不加以评价。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有效地协助案主分析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实务中保持价值中立,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则显得比较困难。结合实习的经验及思考,笔者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个方面的实例阐述自己对于如何做到价值中立的认识。个案工作不同阶段、小组工作中不同角色要做到价值中立不同的表现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257.
李昌阳 《社会工作》2009,(24):28-30
本文总结了广西师范大学历届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以来的实践探索经验,在专业实习时间、空间、督导、制度建设等方面力图突出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相互沟通、合作的关系模式,思考并谋求共同克服缺乏专业机构、缺少专业督导、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促进实习生掌握专业方法和技能技巧,获得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58.
艺术化方式教育通过崇尚多样化的智慧延伸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边界。本文通过对传统知识构建方法局限的批评及对艺术中固有知识的讨论,强调了艺术化方式教育在多元文化中认识“悟性”对突破文化界限、民族界限以及个体认知中“意识”与“潜意识”界限的作用。本文考虑了使用艺术化方式教育必须关注的四个整合维度。  相似文献   
259.
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影响很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方式。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可以表述为:两个主体,两个空间,分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两个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空间是指校内和校外,分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  相似文献   
260.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改革与实践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链式教学与实践模式,通过方案讨论、实地问卷调查、机房数据分析和最终实践总结将教与学有机联结起来,形成教与学的多维互动,改进并完善了教与学的效果。同时注重改革考核方法,在理论、实践和考勤三方面加强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