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60篇
管理学   174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715篇
理论方法论   134篇
综合类   5099篇
社会学   317篇
统计学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613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53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84篇
  2004年   336篇
  2003年   329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2.
鲁迅在继承和借鉴中国近代翻译成就的基础上,取得了骄人的翻译成就。他致力于翻译外国优秀的作品以期能引进文明,改造社会,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翻译原则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73.
论翻译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主体的禀赋资源包括译者的人格修养、文学修养以及审美偏好和善赏、顿悟能力等,译者禀赋资源的丰俭直接关系到文学译作效果的优劣。文章从一个新的视野角度分析、论证了译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最终结果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隐喻所包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以一言概括之,中西方学者在隐喻翻译方面的见解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既然翻译的初衷是交流不同文化中本来存在的东西,那么在隐喻翻译中还是提倡采用外国化的处理方式保留它本来文化中的内涵。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5.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76.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雅各英译儒经是汉学界和翻译史上纪念碑式的作品,理氏译本在阐释、翻译、注释、绪论、文体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译者忠于原作、贴近原语、善为读者考虑;但理译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77.
高丽娟 《社会工作》2008,(22):12-15
本文根据女子院校高职高专层面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在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5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着对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了行动性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专业课程发展的趋向及后续研究的跟进。  相似文献   
78.
目的论在恩施州旅游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施州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成为湖北省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要让恩施走向世界,旅游翻译无疑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达到预期效果,起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ity vs.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the genesis of the burnout syndrome. A sample of 221 nursing students in Hamburg, Germany, were administered a battery of personality measures prior to any training. They were later asked to rate various stressors encountered during their practical training on hospital wards and also in nursing school, general aspects of ward climate, the frequency of private life events, and their own well-being on standard measures of burnout. Data were collected at seven time points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assessment (T1-T7). Only complete data sets (N = 123) were used for the analyses. Burnout scores from T2 to T7 were predicted, on the one hand, by the 36 'dispositional' scales of the initial batte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by a set of 18 'experience-oriented' scales from the later questionnaire's concurrent administration. Scales reflecting well-being were predicted better by experiences than by dispositions. With scales reflecting attitudes towards oneself and patients, respectively, it was the other way around. Thus, both dispositional and experiential views of burnout receive some support here. Intraindividual change in burnout scores could not be linked to dispositional or experienti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80.
国内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别回顾了中外有关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过程,从纷繁的研究文献中概括了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框架,认为对突发事件应急的研究可以归纳为静态系统和动态过程两个方面。近十几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动态过程的研究上,而对静态系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