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苏格兰的巴德诗人——麦克弗森与彭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弗森与彭斯属同一时代的苏格兰诗人。长期以来,学术界缺乏前者的伪作对彭斯创作的影响研究。彭斯不仅在青年时期认真研读过麦克弗森的伪作《奥西恩诗集》(这些事实可以从彭斯的来往书信中得到证实),而且在彭斯的许多诗作中都有《奥西恩诗集》的影子。例如在彭斯的《幻象》一诗中,彭斯使用了“duan”(诗段)这个词来表示两个部分的分割,而duan一词最早为麦克弗森所使用。在创作策略上,彭斯虽不再如麦克弗森使用托名的技巧,但是却借助麦克弗森掀起了苏格兰“巴德(bard)”诗人意象。通过这一影响力研究可以看出,伪作虽被传统批评所诟病,在文学史上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2.
The Imperial (subsequently the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IWGC) was established in 1917 comprising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former British Empire. The organisation was charged with providing appropriate memorials to commemorate the Empire’s war dead, individually and equally, without regard for military rank, class or nationality. This was no easy task given the numbers of dead from multiple theatres of war, the variety and oftentimes competing demands of imperial and national war offices, and the uncertain aesthetics arising from individually attuned and publically oriented commemorative intentions. Equally caught up in the mix of agencies and design practices were hordes of war trophies, captured artillery and military relics retrieved from battlefields across Europe, items carefully catalogued and preserved by the British War Office (BWO) and offspring agencies to provide artefacts for building memorials in Commonwealth stat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ork of the IWGC during and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year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t relates the Commission’s activities building war cemeteries in view of changing geopolitical circumstances and commemorative conventions. The paper highlights tensions that appeared in the near routine collection of trophies for memorials and war cemeteries between British imperial offices and those of dominions and former colonies, specifically the Australian War Records Section which gained independence from the BWO in May 1917. The paper examines the mutual engagement of war’s material culture with patterns of sentiment shaped by mass conflict, an engagement mediated by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of war and remembrance.  相似文献   
83.
英国18世纪下半叶时期出现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了许多基于苏格兰文化以及当地地理背景的诗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苏格兰艾尔郡人,苏格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色都融入了其诗歌之中,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对立的空间。在其诗歌中反复出现了他家乡的高原、山谷、河流的意象,以及远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几个对立的地理空间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所热爱的家乡与异乡、平民生活与上流社会、自由浪漫与冰冷现实的对立。  相似文献   
84.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85.
本文对《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从一个生态主义者到殖民主义者的转变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6.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思想,开启了作为学科的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文论发展史看,它既是对当时文学领域形式主义方法的反拨,又是对法国本土实证主义学术传统的承继和借鉴。这一独特路径,使得在文学研究对象、文学性与社会性、读者创造性接受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同时,实证主义传统固有的局限性,也约束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7.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在国内出版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这份报刊有不少基本问题存疑,学界至今仍未能深入地研究。通过研读有关文本及对有关参与者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它的创办发行复刊及编辑出版等有关问题作探讨后得出一些新结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是在马礼逊、梁发等人参与下进行的,它的发行和复刊更离不开华人团队的作用和贡献,这一点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8.
作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最受大众喜爱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视隐喻为诗歌创作的灵魂,从而成为成功运用隐喻创作的大师。从隐喻的角度入手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可发现弗罗斯特对人类冷酷、混乱无序的生存状况的忧虑与悲悯。  相似文献   
89.
《Home Cultures》2013,10(1):5-22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of estate agents' advice to residential vendors and landlords in inner Lond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int when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property is geared up for realiz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value is assessed by the agent as lying i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property. This is paradoxical in that the materiality of the dwelling where much of its agency lies, is idealized as “neutral.” Color devalues, or at least impedes the velocity of property exchanges. This article seeks to dissect the historiography of “neutrality,” the erasures and dematerialization it represents, and its effect on property as commodity and as fetish.  相似文献   
90.
威尔士王子麦多克在长诗《麦多克》中的身份转换深深折射出诗人骚塞的帝国主义意识。麦多克从美洲大陆的陌生来客到部落首领,最后成为"唯一的领主",身份变化与其登陆美洲,占领攫取土地、采取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部落政策、继而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的步伐相一致。借长诗中麦多克在美洲大陆身份转换的叙述,骚塞隐藏于"大同社会"构想背后的帝国优越意识和帝国殖民主义意识在占领土地、武力征服和文化同化本土居民的统治过程中渐次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