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140篇
社会学   116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夷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夷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夷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夷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夷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相似文献   
32.
中印两国在和平解决分歧的基础上,加大政治、战略合作力度,提高合作层次对实现两国对外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两国应共同努力,稳妥处理同时崛起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战略矛盾、政治摩擦和利益冲撞,并通过良性竞争,形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33.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策程序必要了解的不足,重视苏联动向的习惯,以及文革造成的中国国内局势的动乱,使得报告作者的理性考量也存在不少偏差,对中国方面的某些迹象缺乏敏感.  相似文献   
34.
Archival evidence is us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funding for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IPR) and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secretariat for th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IPR) provid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RF). It suggests that the withdrawal of funding should be interpreted in a long-term perspective as a joint responsibility of mutually dependent recipients and funders, rather than simply as the fault of RF decision makers responding reactively to the prevailing climate of McCarthyism. Moreov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as to the balance of influence within the RF between key staff and trustees is in need of revision. Conceptu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examples of recipient dependence are explored, including the reasons for and dangers of such mutual dependence, the meaning of donor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foundation officers.  相似文献   
35.
见义勇为具有包含多个主体的复杂法律关系 ,因而对见义勇为人因见义勇为行为所致损害就有不同的承担主体 ,分别承担公平责任、侵权赔偿责任和行政补偿责任。如何科学地分配这三种责任 ,是今后见义勇为统一立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印度安全战略及中印安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关系是中国周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内建设需要睦邻、安邻,稳定周边。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我国的重要邻国,其安全战略对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和中印关系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关注中国周边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印度安全战略中对华关系部分,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中印双方在安全利益上体现出相互依存性,具有共同的需求。和平友好、对话协商应该成为21世纪中印两国关系的主旋律,这不仅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符合中印两国的安全战略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7.
邓小平的地缘战略理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和务实的创新精神努力改善和运用周边环境,围绕双边焦点和热点问题处理大国关系,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统揽全局,为中国赢得有利的安全环境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8.
陈天学 《统计教育》2008,(12):16-19
本文用AHP法、模糊评价的定量方法确定了中国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评价值用蓝灯,绿灯,黄灯,红灯对劳动关系安全域进行预警,使中国劳动关系和谐度能真正直观反应社会和谐的"风向标"。本文不只是从分析原理上进行介绍,更多的是从可操作性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9.
冯存万 《国际论坛》2020,(1):41-54,157
21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变化,全球议题的类型谱系扩散且严峻程度走高,全球治理局部实践模式及层级趋于弱化,部分主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及意愿发生逆转并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需求转向,这些变化将在根本上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及大国外交。作为引领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内部发展及外部关系均面临着转型与调整的客观需求。全球治理变化对于中国与欧盟而言具有多重影响,它既是推动中国与欧盟开展政策调整的外部动力,也是构建新型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作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两大力量,中国与欧盟需要全面认知全球治理变化的深刻内涵,并在探索发掘其中机遇的同时构建持续而稳定的中欧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接触与融合,可以实现中欧全球治理战略的复合对接、强化中欧双边关系的战略自主、深化传统及新型领域的战略合作,并为全球治理贡献必要且关键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40.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applications of nuclear science raise a crucial threat t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 far as their civil applications can be turned into military devices. Debates about nuclear proliferation offer a fruitful site to analyze the production of an expertise in bio-security. This paper analyzes in particular how experts have envisioned the role of nation-states and sovereign power in relation to policies aimed at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populations against the risk of nuclear annihilation. It explores what conceptions of sovereignty different experts constructed; what disciplines (political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law) were mobilized in this debate; what strategie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merican experts followed; what publics were targeted by these experts (officials, think tanks, academic publics, media). Experts' conceptions of threats and insurances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al paths they build to access policy circles explain which of the experts' policies diffused among policy circles. This approach,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of ideas rather than on the diffusion of administrative norms, complements neo-institutionalist studie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modes of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