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75篇
社会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31.
ABSTRACT

Regina Spektor’s rigorous training in piano, starting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continued throughout her youth in the United States, helps to explain her skills in composing complex and unexpected pop music. Less obvious, though, will b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s of her poetic skills in writing lyric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Spektor was influenced by Russian bard tradition, as well as the widespread informal music dissemination network known as magnitizdat.  相似文献   
432.
ABSTRACT

The war of the USSR against Nazi Germany led to an increase of negative expressions in regard to Jews. Often members of the Soviet population accused Jews of avoiding combat, of cowardice, and of an inherent incapacity to feel patriotic toward Russia. Such a view was an adaptation of prewar anti-Jewish prejudices to war-time conditions. Some Jews, both at the front and in the rear, viewed these expressions as a sign of the emergence of an ethnic inequality that did not exist in the prewar Soviet Union. Increased Jewish sensitivity to one aspect of the theme of equality (the idea that Jews were fighting as well and as bravely as members of other ethnic groups) inclined Soviet Jews to prefer the term and concept of “Soviet” rather than those of “Russian.” The former represented for them a state of all its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he Jews, while the latter appeared to reflect a priority accorded to a single ethnic group, the Russians. Anti-Jewish attitudes in the Soviet rear and, to some extent, at the front as well, was one factor that led to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Soviet Jewish identity.  相似文献   
433.
434.
杜永伟  崔秀文 《创新》2010,4(4):90-93
贝尔纳是科学社会学外史的开创者。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科技观。在当下,正值人们思索"科技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之时,探析贝尔纳的社会主义科技观,可以为科技工作提供一种致思范式。  相似文献   
435.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扩张,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冷战战略。这些战略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中的作用,就某一具体战略来说,作用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是失败的。但就以遏制大战略为代表的美国整体冷战战略而言,则加剧了苏联东欧国家的困难,激化了苏联东欧国内的矛盾,在苏联东欧培植了破坏的种子,对促使苏东裂变、美国赢得冷战起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成为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36.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437.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视野进行考察,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实践中对以人为本原则的严重背离。以史为鉴,在新形势下,我国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发展人本经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执政为民,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抵御资产阶级的文化侵蚀;坚持内外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43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苏东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剧变,随后开始了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制度转型。由于面临的初始条件及约束条件不同,同是民主化先行的原苏东国家呈现出"同途殊归"的转型结果,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显示出不同的转型绩效——民主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通过对原苏东国家转型进程的总结和反思,试图说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通向民主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应是多样性的,民主化先行式转型未必占优。  相似文献   
439.
在1921-1979年间,苏联与伊拉克、库尔德关系的变化是以1958年为分界线的.1958年前,苏联欲以中东为跳板,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伊拉克是西方阵营的一员,库尔德人力图建立独立的国家,苏联亲库反伊.1958年后,苏联的大中东战略没有改变,但伊拉克采取亲苏政策,三方关系重组,苏联亲伊反库.苏联、伊拉克、库尔德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由各自利益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40.
苏联解体缘于苏联共产党垮台,而苏共垮台除了具体制度、政策及领导者错误等原因外,更深刻的成因在于文化制约,即长期以来没有能够摆脱官僚的或农奴制等等的文化传统对于执政的深刻影响与控制①。长期以来,旧文化对于苏共执政的制约分别表现于指导思想或执政理念,基本制度与体制、政策以及领导集团个人的行为、作风等方面。肯定文化制约作用并不等于赞成文化宿命的观点;而导致苏共最终未能克服文化制约的根本原因,是在文化的改造与建设方面存在巨大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