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75篇
社会学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从1922年苏俄民法典编纂看列宁法治理念的渊源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文 《兰州学刊》2010,(3):131-134
列宁的法治思想源自于自彼得大帝以来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强调依法治国是俄罗斯近现代化转型中的一条重要主线,但是列宁的法治理念与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的共同的局限性都在于法制不缺,但都不是作为保障民众自由的法治,而是作为统治阶级“改组社会的组织手段”的工具主义的法制。  相似文献   
7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国家形态转型上有着重大的制度创设意义,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兴衰,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3.
客观地评价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分析了邓小平在中苏论战中的突出贡献。指出在中苏论战中,邓小平坚决反对前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信邪、不怕压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74.
苏联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模式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极大。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立足现实又大胆创新,在批判中借鉴,在扬弃中继承,牢牢把握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工作任务的时代性,党组织的纯洁性,民主集中制的有效性,执政方式的艺术性,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75.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革命"的研究涉及土地革命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党在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可能性问题及相关人物与"土地革命"的关系等领域。研究者根据档案资料对革命前土地占有状况、租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新探讨了土地革命的合法性前提,并根据前苏联解体后的解密资料对"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转变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研究者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土地革命重新解读,拓展了研究视野,但在原始档案资料的整合利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并应着重这一领域的微观运作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经典构想。前苏联与前南斯拉夫对这一理论都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并且确立了各具特色的所有制模式,然而实践中两种探索都最终走向了失败。当前,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视野下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和研究,对我国所有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7.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救星崇拜”意识是红色歌谣里表现的主要民间思想,其在歌谣中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自己救命的靠山;其次是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他们为精神支柱;再次在民众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此外“均贫富”思想以及生存意志等也是红色歌谣里所表现出的重要的民间思想,红色歌谣,唱出了民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衷心拥护之情以及决心不屈不挠跟党走的冲天壮志。  相似文献   
7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产生了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政治信仰危机直接导致了苏共亡党亡国。分析其政治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许多中外学者曾就此著书立说,这些成果包括大量著述和学术论文。本文中,笔者将学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人的宝贵研究成果值得珍视,但是其不足之处依然在所难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0.
刘建 《南亚研究》2011,(1):137-151
泰戈尔曾对十月革命表示赞赏。1930年,他不顾年迈体衰,前往苏联访问。他对苏联在文化、农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成就的充分肯定,源于他对一个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痛愤。他访苏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苏联的教育为借镜来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他在看到苏联的光明面的同时,也对它的致命弊病提出诚挚而坦率的批评。他的意见是明智的、深刻的和富于哲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虽然对苏联始终怀有真情和善意,却理性地预见到苏联可能由于这些弊病而灭亡。苏联政府不曾听取他的意见,却始终将他当做朋友,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反批评或予以负面评价。苏联之行对泰戈尔人生最后阶段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俄罗斯书简》以及他与苏联官方及友人的众多通信,是研究他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重要文献。本文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而作,系国内第一篇涉及泰戈尔与苏联关系的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