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3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44篇
综合类   633篇
社会学   214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Cities in the Gulf region have been witnessing dramatic changes in their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structures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due to the successive shifts from endogenous to exogenous types of urban growth. In the past, the urban space was mainly shaped by the trib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y of subsistence that is based on fishing, pearl trading and/or farming. After the discovery of oil, a first shift towards an exogenous form occurred.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the kingdom adopted a distributive and comprehensive welfare policy, and became a major and unique actor in shaping the city. At present, a second stage of “exogeneity” is occurring due to globalisation. The installation of larg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 liberalis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banking system are having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thus, urban morphology. Bahrain seems to reflect the three stages through the changing urban morphology of its two main cities; Muharraq and Manama. Analysed in the light of the endogenous–exogenous model, it opens a debate on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old cities and defin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to be adopted.  相似文献   
52.
城市游憩空间关联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只能获得破碎化的公共服务,导致大部分城市的游憩空间既不能很好地满足人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发展,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职能显得非常必要。为了探索整合方案,本文从价值取向(旅游发展取向与人的发展取向)、组织形式(集权-命令式与分权-协商式)展开分析,由此推导出四种可能的整合方案:一是相关职能划归旅游局,二是成立旅游局牵头的部际协商委员会,三是相关职能划归文化局,四是成立文化局牵头的部际协商委员会。各个城市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做出选择:闲暇旅游驱动型旅游城市可以选择第1种方案;商务旅游驱动型旅游城市可以选择第2种方案;非旅游型中小城市可以选择第3种方案;非旅游型大城市可以选择第4种方案。  相似文献   
53.
对“单位社区”和“物业社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居住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运用帕森斯的AGIL功能分析模型,分析两类社区居住环境出现差异性的原因,并从结构功能框架的视角,提出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4.
袁进 《社会科学》2007,(5):181-186
韩邦庆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开风气者,他是近代最早描写中国现代都市的小说家;更重要的,在当时描写现代都市的小说家中,他是唯一一位为了探索这一描写还提出了相应叙述理论的小说家。这一叙述理论一直到现在为止,还常常被作家们所运用。韩邦庆最大的贡献在于运用了“穿插藏闪”的叙述方法,用以表现现代都市的时空,拓展了小说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55.
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生长于大都市中或城市化地区的现代农业 ,功能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无明显城乡边界是其显著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等多种都市型农业实践形式。我国都市型农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无论是从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等外部环境 ,还是从生产要素投入、功能定位、土地流转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 ,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 ,以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 ,以企业化管理为运行机制 ,以完善的农产品体系为渠道 ,才能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6.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旨在培育壮大城镇,乡村振兴目标是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两者既有异质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内在相通性,在现代化实践中能够协同共进。以陕西为例,分析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政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7.
陶娟 《阴山学刊》2004,17(5):115-118
城市房屋所有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均应受到法律保护。但由于我国房地产权属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及土地登记办法的不健全,造成房地产流转不规范,从而使房产、地产有了不同主体,最终形成权利冲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对房地产统一管理,二要实行土地分割证制度。  相似文献   
58.
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进路,以从CNKI数据库选取的1 105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从年度发文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清晰直观地呈现了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五个方面。同时,根据关键词时区演进分析推测未来研究趋势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并提出研究深化的方向,以拓宽学者研究视角,丰富学者研究方法,助推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9.
社区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平台,社区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和水平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亟需创新。新疆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是必然途径。文章基于对乌鲁木齐市部分社区的调研,在新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下,从理念、战略、技术、人才队伍四个维度思考,探索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0.
构建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圈的空间构成涵盖若干独立的行政区域,探索经济圈在协作机制方面的创新,寻求经济圈在协调机制、合作方式、利益调整、社会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新机制,是经济圈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我国现有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来看,严重的行政分割、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仍是其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圈合作协调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经济圈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最根本的是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并在经济圈内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治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利益调节和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