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342篇
社会学   46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21.
The present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examine external assets as predictors of positive emotions among at‐risk youth.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external assets with positive emotions, determine external assets as a predictor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hase 1, and see if these predictors were consistently established in phase 2. At first contact, 403 participants from low‐income apartments in the suburbs of Kuala Lumpur, aged 13–25 year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25 Developmental Assets, Malaysian version. The participants were also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PERMATA community. The same participants were approached four months later to examine the stability of measur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suppor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positive emotions at phase 1 whilst positive peer influence, family boundaries and caring neighborhood a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at phase 2.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other external assets can enhanc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at‐risk youth, however, the support must be present to some extent in the first place.  相似文献   
922.
《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2,35(3):287-296
Social justice,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task-oriented groups are inextricably connected. Collective action through community organizing can generate the requisite power to overcome unjust social relations and achieve changes that further human rights,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Most community-organizing work is conducted through task-oriented groups that enable organizational activists to engage directly in collective action for social change. This article presents examples of the use of task groups by a variety of constituencies, in multiple arenas, employ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ction community-organizing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923.
文章通过对伤痕绘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多苓20年来的油画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分析与叙述,从画家的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伤痕绘画的形成及影响,并进而指出,"伤痕"对于那一代画家的创作既有推动亦有限制。一方面,伤痕绘画因其新颖的创作态度与审美思想给审美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给了经历过那个惨痛时代的他们以深切难忘的记忆,使他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自我的束缚。伤痕绘画以其全新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作品中的一切,甚至包括作品本身,似乎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这种绘画语言的震撼和艺术创作中的大量素材和动力,均来自对那个时期的无限生命与热情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后面蕴含的都是伤痕美术追忆之美,更重要的是青春美。  相似文献   
924.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进一步发扬“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的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做到思想带团,凝聚带团,服务兴团,创新立团。  相似文献   
925.
通过自己编制的调查问卷对青年考研动机进行研究。不仅对考研动机项目进行了排序和T检验,而且确定了对做出考研决定影响大和影响小的项目。我们认为,河南青年考研的动机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926.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思想阵地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针对目前基层团组织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基层团组织急需走出一条“结合”的道路、“贴近”的道路,让基层团组织和现实相结合、和社会相结合。贴近团员的切身利益,走进团员心灵,从而使基层团组织焕发活力、生命力,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927.
为了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青年思想观念的发展状况,共青团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通过问卷调查,在山东省内对不同青年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是关于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调查的分报告之一,目的在于了解我国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对影响青年职工思想观念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28.
由清末革命宣传家黄世仲创办的《香港少年报》,积极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把“排满”与共和革命相结合,把民族民主革命作为御外救国之前提,还将革命与“新民”相辅相成,一同阐发。《香港少年报》的革命宣传一方面对号召民众参加反清革命、促进革命进程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排满”宣传存在狭隘性、对西方列强干涉革命认识不够等思想局限,并且受到资金、人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929.
五四时期,《新青年》上围绕以京戏为代表的“旧戏”问题展开激烈论争,一方是师长辈的《新青年》编辑同仁,一方以学生辈的张厚载为代表。世纪初的这场论争,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与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对这场论争的背景、人物及论争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考察,力图在历史现场的还原中再现论争的来龙去脉,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这一论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30.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体育意识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湖南省部分高校为例,针对高校目前出台课余体育竞赛管理相关文件的学校较少,组织与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等问题,提出只有改变观念,学校加强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正确认识,制定课余体育竞赛相关政策,完善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才能促进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