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0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96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1553篇 |
社会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62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国瓷器审美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138-141
中国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审视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沿革,按其自身的文化脉络,至今仍然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2.
“审美救治”与艺术教育——对马尔库塞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国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7-71,60
教育成为马尔库塞视野中的重要内容是与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性分析分不开的。马尔库塞认为,对这样一个社会的救治必须走美学之路,因为“审美”可以使人们认清现实,唤醒人们麻木的意识,从而为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找寻出路。当然“审美”的获得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完成,这是由艺术的“异在”性特征所决定的。通过艺术而进行的教育牵扯到教育之“觉”的问题,正是这“觉”将唤醒所有救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3.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4.
禹建湘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4):12-16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没有吸收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而走向终结。但从西方20世纪现象存在主义、解释学、考古与系谱学、交往理论以及巴赫金的表述理论等对“话语”的张扬,表明实践美学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能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并超越了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从而使实践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美学潮流。 相似文献
155.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156.
田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1)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7.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3-37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8.
杨春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1-4,10
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的第三次美学论争 ,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 ,建立了现代主体间性美学 (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 ) ,开始了现代转型。这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 ,但一定会完成。主体间性美学不仅克服了主体性美学的理论缺陷 ,具有现代性的理论意义 ,而且解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 ,具有现代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9.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贵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86-90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0.
谭荣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74-76
文章将计算机科学和系统分析的理论引入翻译中的审美过程,建议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原文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佳的表达方案,以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信息,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