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当下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受到国家和地方电视台的热播,得到亿万观众的欢迎,出现了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界定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审视它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其热播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上述三个角度,作了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42.
定位传播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实效的基本途径。定位传播注重受众细分理论的运用,强调根据目标受众的思想特性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选择贴近目标受众生活和实际的专题内容开展传播,突出针对性,讲究精准度,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3.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44.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大众媒介的接触情况仍不乐观,农村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建设。本课题通过对吉林省四平地区农村传媒受众接触情况及传媒环境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农村传媒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益于优化农村传媒生态,使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情况等因素入手,了解北京动漫受众的消费投入、媒介选择与偏好、推崇作品类型和对国产动漫的态度倾向,最后对推动国产动漫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6.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47.
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非专业化的私人传播日益扩大,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职业传播者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正在模糊化和彼此消解。这对传播的社会影响肯定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传播者要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环境的特点,把传统优势和网络特征结合起来,在网络传播时代重建自己的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48.
Staged performance involves the overt, scheduled identification and elevation of one or more people to perform, with a clearly demarcated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audience. It involves the agentive use of language, 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existing social meanings. Staged performances tend to be linguistically stylized, pushing the limits of language creativity. They have the potential to trigger significant sociolinguistic effects, circulating novel forms and contributing to language change. The paradigms used in this theme issue for approaching language performance include Bakhtin's notion of Stylization, Bell's Audience and Referee Design, Silverstein's Indexicality, Agha's Enregisterment, and Bauman's construct of Discursive Culture. Themes that run through the articles include: a concept of identity that is part product, part process; the centrality of the audience; the reflexivity of staged performa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non‐linguistic modalities such as music and appearance. The language analysis in this collection of papers concentrates mainly on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varieties of English, finding instances of selectivity, mis‐realization, overshoot and undershoot in their performances of a range of targeted dialects.  相似文献   
49.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50.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