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9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65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85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前某些试图颠覆鲁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鲁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独特的探求,也有不应忽视的焦虑,有时表现为传统批判中的偏激。应了解“偏激”的语境和历史理由,同时看到鲁迅还有对传统积极传承的另一面,国民性批判出于启蒙需要,绝非丑化国人,而是极可贵的民族自省,鲁迅对民主,平等,科学等流行观念均有前瞻性的独立思考,他提出应警惕过分崇奉物质带来的现代文明病,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伴随我国城市化运动的深入,城市文明凸显其规范城市发展秩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价值功能。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世博期间,乃至世博后,上海对城市文明有更高的期待。在对上海城市文明水平、特点及问题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认同是城市文明秩序建构的逻辑基础,网络式管理是城市文明秩序实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93.
如何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效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理论视角来看,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法治保障,非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只有二者有效的契合与互动,形成正式制度强制规范和非正式制度道德支撑的合力,才能有力推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994.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创新性表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统一为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生产的唯利性、生活的享乐性、生存的过度依赖性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病灶,不断危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要处理好人与生态的矛盾:首先,注重培育生态保护理念,政府率先垂范;其次,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共同富裕,为凝聚生态共识,生成生态目标,共促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以政绩考核、行政问责方式和以法治为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96.
在西欧文字词源学的角度上,找不到将“文明”与“国家”被一些学者那样区别 来看的理由,更找不到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分的根据。“文 明”就是“国家”,本义就是“国家”。将“文明”区别为“文化”与“社会”两大部 分,正如将“文明”与“国家”解读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来解决文明起源问题, 同样没有根据。因此,研究文明起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及其管理结构的变 化,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文明 国家 文化 社会

There is no evidence in the etymology of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to suppor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state” stressed by some scholars, nor any to support the division of “civilization” into a dichotom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ivilization” is “state.” In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it is groundless to divide “civilization” into “culture” and “society,” or to interpret “civilization” and “state” as two different concepts. Given such considerations, there can only be one focus in studies of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namely, changes in society and its management structure, or in other words, the changing social relations among people who live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相似文献   
997.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98.
死刑渐废论者的逻辑是:死刑不合理、不人道,但是在当前中国,由于国情、文 明程度的特定性,又具有合理性,这是一个矛盾的结论。不合理的就应该摒弃。将传 统文化、文明现状以及民众的态度与死刑的废止结合起来是知识者的精神自虐。正如 死刑存在的原因从来不是民意一样,死刑废止的阻力也从来不是来自于民意。哲学家 并不掌握死刑存废的政治权力,正如死刑的存在最有利于政治权力的贯彻一样,终结 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来源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代表者——政治家。

关键词: 死刑?合理性?文明?权力

The logic of proponents of progressiv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s that although it is illogical and inhumane, it remains rational in today's China because of our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level of civilization. This is 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What is illogical should be abandoned. It is spiritual self‐abuse for intellectuals to run together the repeal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ur current stat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mass of the people. Just as the popular will has never been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death penalty, it has likewise never been the force that resisted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Philosophers have no political power over whether the death penalty is retained or abolished. Just as its preservation best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so the motive force for its termination comes from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state and its representatives – politicians.  相似文献   
999.
徐本鑫 《创新》2013,(2):80-83
为建设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社会,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监管措施,并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环境监管模式,但是环境监管的绩效却无法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提高上。从法律制度上看,中国环境监管措施的制度选择和设计没有体现法律对和谐和生态效率的价值追求。提高环境监管效率,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推动利益相关者就环境问题进行对话,设计与选择体现生态效率与和谐价值的环境监管措施,形成环保直接监管、间接监管和自我监管协同作用,公民社会、企业、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努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00.
地方政府合作是生态治理成败的关键,而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某些地方政府已经具备较高的合作意愿.不妨以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与政策为鉴,通过立法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合作能力.相关立法应当定位为促进型立法,先行尝试地方性立法,突破合作理念,拓展合作维度,并恰当运用鼓励措施与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