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6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53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224篇
社会学   148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组静止不变的、用以制约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共有知识的集合;认知语境规则从认知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将交际主体的能动性纳入话语分析中,说明意义推理的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在对语境因素构成的描述上相似,但对语境运作方式的解释大相径庭。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是进步,但对认知语境运作方式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2.
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墨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是儒道互补.但儒道两家都是内圣之学,强调实践理性而忽视认知理性,因而发展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科学.墨家则突显出一种认知理性精神,显示出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可能.墨学的“天志”观念所展现的宗教情怀可以为民主与科学提供超越的价值之源,墨学的“兼爱”、“尚贤”观念所体现的人格独立、平等意识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因,墨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可能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融入墨学,使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应是重建中国文化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83.
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影响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对于技术范畴的学习有指导意义;认知主义对于认知范畴的学习,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问题解决则有较大的贡献;人文主义则对情意范畴有贡献。而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4.
讨论了关联理论中从认知语境相吻合的角度看言语交际的成功;基于明示推理模式,分析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论证了力求在推理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度,进而不断推测、验证使发话者对对方认知语境的假设与理解的期待与听话者真实的认知语境相吻合来达到言语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85.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86.
通感实质上是一种隐喻,即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反映了各种感官特征的映射过程,这种过程遵循了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普遍的认知规律;感官域特征的相似性是基于心理联想的,并且受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88.
Most migration research is focused on migrant experiences after mobility and settlement. We argue that empirical researchers would benefit from studying how cognitive migration, the narrative imagining of oneself inhabiting a foreign destination prior to the actual physical move, influences migration behaviour. This article notes a gap i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decide to cross international borders and offers an agenda for remedying this.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migration research has not fully extended to social psychology or cognitive social sciences, where a dynamic research agenda has examined huma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cluding prospection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 study of socio-cognitive processes in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because of the after-the-fact nature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rather than an aversion to these approaches per se. We highlight a number of strategic findings from this diverse field, provide examples of migration scholarship that has benefited from these insights, and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sides of migration process that have receive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ospective thinking—imagining potential futures—can shed light on the classic puzzle of why some people move while others in comparable situations do not.  相似文献   
89.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交际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以明示推理原则为根基的关联理论。在话语实践中,交际双方通常凭借认知语境与最佳关联的有效介入来实现话语的准确理解,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阶段,从输入到输出学习者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口语作为一种输出技能与输入输出的认知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调查表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输入输出问题。要彻底解决口语教学中的输入输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口语教学中现有的输入输出模式,促进学习者口语输出能力的提高,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