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52篇
人口学   157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08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282篇
统计学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401.
通过对方方小说中日常话语和诗性话语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在把握日常话语的"熟知化" 和诗性话语的"陌生化"的同时,也看到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的相互斗争和转化丰富 了小说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402.
高校日租房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租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给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和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冲击。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日租房现象普遍存在且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外租房不影响学习,也能够接受,但对校外租房的安全、卫生等问题比较不满意;校外租房的设备设施相对完备,但管理方面问题较多。最后提出学校应改善高校住宿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吸引学生校内住宿,并加强对校外住宿学生的管理;经营者也要加强环境、卫生、安全等规范管理;并由学校、公安和工商等部门、社区各部门协调合作,加强和规范对高校日租房的管理。  相似文献   
403.
审美的话题愈来愈多,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作为一种审美现象重出江湖,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当今学科领域扩容越界,寻求生活中真美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不能视之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或许才能寻求到真正意义的属于劳苦大众的生活中的美,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404.
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武 《社会》2009,29(1):122-141
本研究通过对厦门市流入者的关系网络的实证考察,主要的发现是:农村出身者的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乡关系的量大于城市出身者,但是网络持续性较弱;流动距离对同乡关系产生正向影响;在关系网络的量以及同质性方面,到达阶层较低的流动者大于或强于到达阶层较高的流动者;流入年数对亲戚关系以及网络持续性、职业同质性产生正向影响;教育年数的增加可以促进同事、同学、朋友关系的形成,并导致网络选择性、扩大性增强,网络持续性减弱;政治身份的向上流动可以导致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学、同乡关系增多,并导致网络同质性增强。这些发现说明,国外学者的先行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这是由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血缘、地缘意识被深深内化,以及城乡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流动的特性、人口城市化与生活城市化的不一致性等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05.
人情消费是中国乡村维持社会联系的重要传统,如今却愈发成为农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原有社会人情关系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文章首先从人情关系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乡村人情消费独特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逻辑下不同务工类型(就近务工和离乡务工)可能对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带来的冲击;继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多值处理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实际影响,并进一步从地区和农户异质性两个方面讨论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家庭人情消费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各异,表现为就近务工对农民家庭的人情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离乡务工可能会瓦解或重塑农户原有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并可能会改变人情消费的方式。此外,农民务工对人情消费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也存在差异;离乡务工对人情消费的抑制作用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表现出的抑制效应也越大。  相似文献   
406.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policy responses to mobile EU citizens without legal residence in the Netherlands, Austria and Sweden.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design uses qualitative survey and interview data to identify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implications of EU citizen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living without legal residence in the aforementioned countr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specifies how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welfare regimes is likely to generate policy responses that address need, sanction informality or do both. The choice indicates the priority given to redistributive outcome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or both. The results reveal similar responses to those implications relating to the labour market, but slightl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im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domain. Policy responses to labour market implications have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sanctioning informality. Swedish and Austrian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social domain have focused on addressing need. Dutch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issues instead focused on sanctioning informality, prioritizing proced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cal and national policy responses to implications of informal intra-EU migration may be fruitfully understood through the prism of welfare regimes and related approaches to need and informality.  相似文献   
407.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STWT) patterns in South Korean young adults.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has been linear, a simple change in status from full‐time student to full‐time worker. In the recent past, however, segmented (unemployment) and unstable (frequent status changes) patterns (have been increasing). While individualization theorists propose that family background is no longer a strong influence on STWT, stratification theorists posit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plays a key role in STWT. There are a few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se theoretical arguments using empirical data.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whether nonlinear and low labor market attachment STWT patterns stem from a dis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 (i.e., parents with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or low family income). This study applies Group‐Based Trajectory Analysis (GBTA) to the Korean Labor and Income Panel Study (KLIPS). Results show that young adults from dis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segmented and unstable STWT patterns compared to those from advantaged family backgrounds, suggesting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s young adults prepare and enter the labor market.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use of stratification 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STWT in labor market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408.
清代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土著妇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们不仅是耕织的主要承担者,而且在公共性社会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并由此决定了她们在婚姻家庭中享受较大的权利。她们与汉族移民的联姻,又加快了不同族群间的融合步伐,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09.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宗弘  吴晓刚 《社会》2010,30(6):1-40
本文结合制度主义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在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把阶级带回来”的观点。根据户口制度、单位制度、干部身份制和私有产权等造成转型时期中国不平等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建立一个以对不同形式生产性资产的占有为基础的即新马克思主义取向的中国阶级分类方式,并在经验层面展示了其较之于其他分类法的优越性。研究认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制度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秩序的重塑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生产性资产,即劳动力、资本、组织、技术/权威等四种所有权作用的相对转变,从而导致阶级结构的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410.
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用悲剧探索人生的基本问题,对他来说,"戏剧是生活——生活的实质和对生活的解释"。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当作他的灵魂悲剧的主体,刻画悲剧人物矛盾、复杂的人性,通过对人的潜意识的揭示来展现现代人内在的精神冲突,反映物质文明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为一个主要关心娱乐的商业化时代重新召回了悲剧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