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创新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发展呼唤企业家 ,企业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创新者 ,他的行为决定于思想意识 ,而思想意识又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企业家的技能可以经过院校或实践培养得来 ,而社会的文化背景则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塑造和逾越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因素和特点的分析 ,说明培育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创新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2.
民营企业主作为一个新兴社会阶层,其政治参与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的5家民营企业主的实地访谈,发现中小民营企业主关心政治,但并非关心所有政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否,政府给予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自身地位的提高等问题,而对入党、公共利益以及工人的处境等则不大关心。这里的主要标准在于现实政治是否对他们有实在的帮助或产生更强的实际功效。由此看来,其政治诉求无疑带有很明显的经济功利性质。  相似文献   
103.
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不少研究者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属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心理以及国家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此加以总结、归纳以及思辨,以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4.
机会识别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加工,以企业家的认知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探索其本质属性。围绕机会识别的3个认知特点,本文提出了3个假设:(1)基于若干个关键特征的组块;(2)可以被企业家(专家)快速感知的;(3)有赖于经验性内容作为参照的。先后通过2个样本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假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家是企业进步的发动机。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能力素质模型并分析其与企业家成长周期的匹配关系,了解企业家的成长规律,找到培养和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方法。通过文献整理,访谈调研和问卷调研等方式,构建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能力素质模型,探析了企业家六个成长阶段的能力素质差异。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六个成长阶段需要关注的工作动力和重点培养的能力素质,并结合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过程与企业家胜任力为国有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6.
引入中介变量创业拼凑及调节变量返乡创业政策感知,探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乡贤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正向影响乡贤返乡创业意愿;创业拼凑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乡贤返乡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返乡创业政策感知正向调节创业拼凑与乡贤返乡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返乡创业政策感知正向调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创业拼凑影响乡贤返乡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基于此,建议乡贤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加强创业资源整合,政府加大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以提升乡贤返乡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107.
重塑社会网络是返乡创业者获取创业信息与资源的关键。文章从互联网嵌入程度及社交主动性着手探讨对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影响,以返乡创业者社交主动性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并对225位返乡创业者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返乡创业者互联网联系度及匹配度越高、社交主动性越强,越会促进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拓展及网络关系的维系,而互联网牺牲感对返乡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起负向作用;返乡创业者的社交主动性在互联网嵌入与社会网络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8.
This contribution focuses on importers of second-hand cars operating between Brussels, Belgium and Cotonou, Benin. Intensive multi-sited field-work reveals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Lebanese and Beninese car importers operate in this import–export business and how they circulate between Europe and West Africa. This paper, throug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ose differences.

A first level of explanation is linked to the fact that car importers working in Cotonou come primarily from two different communities. On the one hand, Lebanese car importers operate inside a trade diaspora, never needing to travel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rely on other Lebanese to send them second-hand cars from Brussels and to collaborat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trade chain. On the other hand, native Beninese car importers have the status of cross-border entrepreneurs working in a territory of movement. They must themselves travel to Europe to obtain their second-hand cars, thereby maintaining a double involvement in Europe and West Africa.

A second level of explan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uro-African second-hard car import–export business, a trade pioneered by Lebanese entrepreneurs. What began as a fragmented activity became formalised in business hubs, such as Brussels. This centralisation allowed the arrival of new types of car importers, like the Beninese, on the market. However, unlike the Lebanese, these newcomers could not rely on settlements of fellow-countrymen located in multiple business markets and had low levels of trust between each other. To this day, they have failed to mobilise the capital necessary to work in the same conditions as the Lebanese.

What distinguishes Lebanese and Beninese second-hand car importer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t is their ability to recreate trust in a context of high uncertainty. This issue of trus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ay both types of importers organise their spatial mobility and operate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09.
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刘鸿生组建华东煤矿公司,用企业家精神,解徐州煤矿之困于危难之中;抗战后,刘鸿生重掌矿山,以坚定灵活的策略,促徐州煤矿发展于战乱之后;刘鸿生引领徐州煤矿从低谷走向繁荣,继续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时,徐州煤矿促使刘鸿生与外资企业从“合作伙伴”转向“竞争劲敌”,加速其企业集团结构从“贸易”为主转向“生产”为主;徐州煤矿作为公司股份化、技术现代化、经营一体化、投资分散化等经营策略的实验场所,丰富了刘鸿生的经营理念。刘鸿生与徐州煤矿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企业家同企业结合的重要性,为现实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0.
武陵山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组织形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特",经营载体应该是企业组织形式。农业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绿金"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是资本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而企业(公司)组织形式是被证明了的最具竞争力的形式。当前农业领域的企业发展还不成熟,农业领域还欠缺优秀的企业家、农业规模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培育优秀的农业企业家、完善农业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是山区发展农特产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