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61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631篇
社会学   56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21.
国外道歉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歉语是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近几十年来,对道歉语的研究从现代语言学方向不断向后现代语言学方向靠拢,注重对语言及其在使用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文章对道歉语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认为道歉语的研究是语篇的、评价的以及主体间建构的。具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个人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在道歉语产生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协商,去选择自己的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这种对语言的多学科的微观分析会为道歉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2.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有三位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保罗的母亲、米丽安——他的第一个情人以及克拉拉——他的第二个情人。所有三个女性都成为这个男权中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尝试回避对《儿子与情人》的常规性文学评论,从女性主义视角来仔细剖析书中的三位悲剧女性,希望借一曲女性的悲歌,加深对劳伦斯作品思想和内涵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223.
语篇是社会行为,语篇技术将制约人类的生存。社会学研究者纷纷从语言的角度去探究社会现象,语篇分析成为社会学与语言学联结的纽带。不仅如此,语篇分析还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体。通过回顾相关文献,阐述了语篇分析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224.
赵万里  赵超 《社会》2012,32(2):33-50
知识社会学思想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理解他的整个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线索。布迪厄借用现象学概念,对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并为当代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认为,布迪厄对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借鉴现象学认识论,将人类的思维原则述作“生成图式”或“信念”,用二重性表述替代了认知范畴与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第二,通过对“实践知识”与“科学(含社会学)知识”遵循的相异逻辑进行说明,探讨了客观真知的生成所倚赖的具体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25.
孙飞宇 《社会》2018,38(6):125-154
根据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自杀必然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死亡。死亡只有一种对立面,即不死,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所以,当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讨论自杀的时候,同时必然是在隐秘地讨论自杀的对立面,即自我保存。在《自杀论》的中译本中,这一隐秘线索的许多证据都被清除,导致书中“自我保存”这一线索在中文学界没有受到重视。本文尝试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涂尔干的这一线索。他将不同类型的自杀视为不同道德的极端表达,在具体分析中常常采用一体两面的视角去讨论行动者在何种道德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自我保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说明,涂尔干对这三种自杀类型的界定,以及通过这一界定所呼吁的道德状态,与他对社会学的界定有内在实质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涂尔干来说,社会学本身即是某种现代道德人格的表达,而这种道德人格对于现代性个体与社会学这门学科来说,都具有自我保存的效力。  相似文献   
226.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on findings from an empirical project involving talking to Australian women about their sensory and sensemaking engagements with digital health technologies. Adopting a new feminist materialist perspective, our analysis identified a series of relational connections, affective forces and agential capacities generated when our participants came together with digitized modes of self-tracking. The agential capacities engendered through and with these technologies included discovering and uncovering information, motivation, quantifying and automating data collection, distinguishing “false” bodily sensations from “real,” discerning patterns, and enhancing sensory capabilities. Working with these technologies, the women were able to access insights into their bodies, feel more in control of bodily activities by reflecting on this information and any patterns over time it reveal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sensory devices were also revealed in the women’s accounts. The devices sometimes closed off or challenged women’s sensory knowledge in ways they found less than useful or helpful, due to failings in the devices’ design or functionality. Our analysis, therefore, highlights the intra-action of enactments of human sensory responses as they engage with digital devices and digital data, includ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responses were extended, facilitated, or, in some cases, challenged.  相似文献   
227.
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的性质、动因和治理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社会抗争的社会学研究更多地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社会抗争的结构性影响;社会抗争的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公民(主体)出发,研究公民权利维护和救济以及国家对社会抗争的法治;社会抗争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从国家和政府(制度)出发,以抗争政治学为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抗争的性质和治理。本文分析了社会抗争研究的三种理论路径,希望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上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28.
李钧鹏 《社会》2011,31(5):1-47
由于道德主义的困扰和内在连贯的分析框架的缺乏,知识分子社会学在学科传统内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目前,对“知识分子”主流定义的本体性假设正在受到质疑,而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边界划分的过程和后果以及有关知识分子的阶级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在关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定性的问题上存在着教化与颠覆这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而关于其意识来源,传统的研究结论则可以被归纳为经济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场域塑造论与参照群体论。近十年来,新一轮思想社会学的兴起对传统范式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回应,通过将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由自变量重构为因变量,有望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形成一场以分析社会学为导向的变革,而知识场域、惯习、自我概念、亚文化认同与知识轨迹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政治认识论框架。
  相似文献   
229.
费孝通晚年有关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思考开启了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崭新空间,这笔精神遗产值得进一步阐释。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深藏着的许多观念性资源,诸如天人合一、将心比心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界定,并应以此作为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支点。  相似文献   
230.
作为“权利”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等类型;作为“权力”的学术话语权,主要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等类型。这些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国社会学初创阶段,严复等人在社会学本土化和学术话语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费孝通经历了中国社会学前期发展阶段近20年及后期56年全过程,其学术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学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努力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