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80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fter divorce, shorter distances between parents’ homes are often seen as facilitating nonresident fathers’ involvement with their children, good co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how geographical distance relates to 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Moreover, 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remains unclear, as uninvolved fathers due to paternal disinterest, maternal gatekeeping, or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re more likely to move farther away from their children. Based on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144 divorced mother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living in Geneva, Switzerland,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homes relates to maternal promotion of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cohesive coparenting)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Results show that cohesive coparenting relates more to frequent father–child contacts by phone or e-mails than to residential proximity. Both cohesive coparenting and fathers’ residential proximity have positive and independent effects on children’s adjustment. Children whose fathers live nearby exhibit fewer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and more prosocial behavior than children whose fathers live far awa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requent contacts by phone or e-mail can substitute for distance in coparenting, but geographical proximity still matters for fathers’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s well-being. Overall,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spatial and mobility dimensions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in divor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82.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国家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春秋中晚期以前,宗族制度是统治者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完整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并不存在,社会组织形态表现为“以丁为户”的名籍;春秋以后,随着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取代,宗法政治逐渐转化为郡县政治,“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并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的编户齐民制度。  相似文献   
83.
制度健全、完善的民法对民事主体非常重要.而制度健全、完善民法的形成又依赖于完美的民法理念.西方文明以古希腊为初始,并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生成平等、财产私有、意思自治等民法理念,具有内生性,并体现人文价值关怀.以此为指导,最终使得西方国家民法典成为典范.我国的地理环境导致我国古代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并最终形成政治国家,强调权力意识.建构我国完善的民法制度,需要建立现代民法理念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借以弘扬现代民法理念;贯彻平等、私权优位、利益等意识,正确处理民法移植和符合国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始于《巴黎公约》,但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最全面、保护标准最高。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国际公约,阐述了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关于地理标志保护谈判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国在TRIPS协议新一轮国际谈判中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85.
古夏口城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传统说法一直将汉末三国至梁陈之际的夏口城定在今武汉市境内,实误.本文从原始文献特别是汉魏六朝时人的有关记载出发,结合一系列相关地名的定位,通过细密的考证与分析,初步认定古夏口城实当位于汉水中游今钟祥市或稍南处;正是在梁陈之际的大动乱中,位于钟祥的古夏口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后"夏口”之名遂由钟祥迁移至今武汉市.  相似文献   
86.
龚强  胡运权 《学术交流》2001,3(6):113-116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本文把哲学中的实践观、认识论与城市综合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建设、应用相联系,希望在哲学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使城市综合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更加深入、完善、成熟,并且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及决策支持之中.  相似文献   
87.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为探究陕西历代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从隋朝至清朝历代进士进行核实和分析,由于明代以前相关文献资料的缺乏,陕西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反映的主要是明清两代陕西情况。分析认为,历代陕西进士共有2 530人。分析还认为,陕西进士数量集中在明清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及其周边、咸阳地区和经济富庶的渭南地区;陕南、陕北较少,这与当时陕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史地期刊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目前的研究仅集中于《史地学报》等几种史地期刊上,对其它史地期刊关注较少;缺乏比较研究;史地期刊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等.因此,今后对史地期刊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扩大基本史料运用的范围、注重比较研究、从史学学科化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0.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