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7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20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9篇
人口学   137篇
丛书文集   606篇
理论方法论   322篇
综合类   4021篇
社会学   498篇
统计学   10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479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409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701.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及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树立自然生态规律是首要规律的价值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而且要建立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要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首要规律的价值观和生态环境伦理观,作为其他一切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02.
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在介绍激励机制理论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方式和要求,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03.
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设定物品消费偏好指数,建立两物品模型,推导出区域环境最佳投资水平;从理论上证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依据以及在环境质量最低点和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的转折点的社会总投资水平。最后,得出环境质量演化过程曲线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它与非环境物品生产函数和排污生产函数的技术参数、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物品和非环境物品的消费偏好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等有关,而非仅仅与经济增长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704.
以浙江省为例,运用利益相关群体分析方法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确定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的主要需求者有政府部门、农户、外贸部门和农产品加工部门、地质部门、科研部门;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政府管理部门、地质部门和科研部门对直接地质信息存在强需求;农户、加工企业和外贸部门对间接地质信息存在强需求。  相似文献   
705.
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进入了加速推进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富裕人群的比例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中产阶层”已显端倪。为更清晰地了解“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及理论,本文追溯了中产阶级的理论渊源以及国内近几年对中产阶级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06.
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阐述了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理论上主要从当前的国际环境及中国的国情两方面论述了适当增加进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证上则是利用动态分布滞后(ADL)模型对进口与GDP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并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一步说明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建议:中国应适当增加进口以解决当前存在的贸易问题。  相似文献   
707.
投资软环境中政策落实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我国投资软环境中政策落实难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根源在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一种制度性缺陷,必须通过制定政府行为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来提高政府效率。  相似文献   
708.
To “review the urban question”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emise is formulated that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s, equipment and services to preserve the natural and built urban environment is costly and generates expenses of all kinds—at economic and social levels. Without the introduction of equalisation mechanisms, these expenses will increase inequalitie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urban population.As confirmed by 2 Latin American case studies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nd La Paz Bolivia,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depends directly on improving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The aim is to assist the poor in developing a rubbish disposal service for the families living in the informal settlements of La Paz, or to extend water supply to the poorer areas on the outskirts of Buenos Aires. The collective benefits of these “innovations” are self-evident. However,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involved, and evaluat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se innovations, means examining what motivates their implementation.The first difficulty was in finding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cost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due to the lack of managerial culture and the discretional attitud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A second observation is that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upgrading process in Latin America cities has been neglected by the main urban decision-makers. In all the contex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social issues cannot be dissociated from political ones. Although the players themselves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estimate economic costs, these are nonetheless real and represent burdens that should be distributed equitably among the beneficiaries of services; but which are, in practice, often viewed in terms of profit. This leads to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the political authorities and private intermediaries.Rather than viewing technological action as an unique “source” of innovation, we must consider its global dimension via the social practices it generates.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reposition every specific event in its immediate environment and see how it reflects contemporary macro-social processes, in a world of “globalisation”.  相似文献   
709.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习俗,而这一切都会反映在语言中。汉英两种语言生动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710.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破部门或组织间的界限,改变着人们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模式、作业流程、信息沟通方式。本文立足于这些变化,分析现行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