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5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43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3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39篇
丛书文集   1719篇
理论方法论   519篇
综合类   9921篇
社会学   1435篇
统计学   6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90篇
  2014年   809篇
  2013年   1130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093篇
  2010年   918篇
  2009年   866篇
  2008年   903篇
  2007年   1148篇
  2006年   1067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725篇
  2003年   660篇
  2002年   560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目的/意义】随着世情、民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法】要把教育活动转化为长效制度,就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现实的脉诊、对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回应和对未来的勾勒,寻求构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制度的内在逻辑支撑和外在学理依据。【结论/发现】坚持历史、现实、理论、实践和未来五重逻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回答了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人民性、理论科学性、革命实践性和未来发展性。阐述和贯彻五重逻辑将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提供不竭动力和注入崭新内涵。  相似文献   
42.
孔子仁道观的建立源自对"仁"的阐发,具有主体性、社会互动性和超越性等特性,并广泛地涉及到道德主体、道德互动、道德判断、道德能力、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和道德健康等哲学命题,构起了内涵丰富的仁道观。基于当今公民道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审视这些特性,对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无启迪,主要包括:尊重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功能;努力提高道德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积极培养道德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值得关切的问题,应当努力的方向和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43.
揭示大学生的个我取向和集体取向是两个不同维度,其与自我概念结构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集体取向。对高集体取向和低集体取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的分析表明:自我概念结构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44.
明代定都北京以后,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在历朝持续进行。作为基础建筑材料,石料在明代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明北京营建工程对石料产生巨大需求。为此,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料采办活动。本文具体阐述了北京营建工程所需石料的种类、产地、采办和运输过程。明代北京营建石料采办在采运成本、运输组织、时间安排等方面均有周到的考虑和合理的安排,这是石料采办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基于维纳的经典控制模式,依照接入控制、过滤控制、编辑控制、分析控制四个流程,尝试建构了网络内容的技术控制模式。此模式着眼于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反映了多传播时代的多向反馈,体现了效果/批判的范式融合,综合了立体多元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46.
ABSTRACT

Sofiia Andrukhovych’s 2014 novel Felix Austria (Feliks Avstriia) became Ukraine’s most critically acclaimed and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work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Euromaidan revolution of 2013–14. It combined an ambitious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in the year 1900 in a mid-size city in the Habsburg-ruled part of Ukraine and an engaging plot skilfully employing multiple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Gothic tradition, especially in its latter-day and postmodernist reinterpretations. The novel’s success is especially tell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sing interest in the Gothic in Ukrainian culture. Told by an unreliable narrator, the novel prompts readers to interrogate their assumptions. In the context of Ukraine, it is particularly subversive in its engagement with the nostalgic myth of the Habsburg Empire as a multi-ethnic utopia of tolerance, and by implication it challenges all imperial myths. The novel’s emphasis on the quest for (self-)discovery strongly resonated with readers in the context of a socio-political crisis, which highlighted the relevance of the distinct postcolonial overtones in its message.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Ashkenazi Orthodox Jewish lesbians focuses on sociological aspects, mainly the negative attitudes held by religious communities towards their sexual identity and the various problems that arise from these.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lesbians’ psychological coping mechanisms with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ir two central identities: the religious and the sexual. Ashkenazi Orthodox lesbians find themselves in a complicated situation where they remain on the margins of both their “natural” communities: the religious one and the homosexual one. As a result, they feel rejected, isolated, and even punished by society. As believers, God is their ultimate refuge.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God, ranging from benevolent to persecutory, accepting or highly judgmental and punishing. This variance has not been considered in regard to the dual identity of Ashkenazi Orthodox lesbia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is neglected issue, examining Ashkenazi Orthodox lesbians’ conception of God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manag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ir apparently conflicting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48.
道德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巨大促进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道德力量,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征程中,起着精神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注重道德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大力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成果丰硕。这一系列的工作凝聚起强大的道德力量,使人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华夏儿女同心同德,共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49.
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以及开展产学研活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具有显著作用。一体化建设的四种形式各有自身的功能和效用,必须给予明确的定位。为应对当前本专业实验室一体化的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况调查的基础上,拟订出推进建设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50.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应从更新教育观念,狠抓基本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