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1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275篇
丛书文集   318篇
理论方法论   162篇
综合类   1953篇
社会学   277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发现对于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块大小和地块数量2个指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对土地生产效率具有负面作用,地块大小对其具有正面作用.从地块数量和地块大小对土地生产效率的作用合力来看,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下这一传统观点并没有得到完全验证.分析国内外关于世界各地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的经验研究的评述和理论发现,土地细碎化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影响,土地细碎化并不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的降低.提出在推动农村向土地规模化生产转变进程中,应严格考察不同地区土地细碎化及与之相匹配的农户生产条件,特别是农村人地比例的变化,才能得出可靠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2.
文章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利用PADIS软件对未来40年城镇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4年出现高峰,到2025年开始呈快速下降趋势.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乡分化的差异性特征.未来城镇劳动力资源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会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从结构观察,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各时期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都高于农村.城镇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则经历不断老化再到相对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3.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竞争力"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教育。延边虽然十分强调教育的"知识效应",但很少关注教育的"非知识效应"的发挥,所以,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延边的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不同作用,才能有效地开发有利于延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4.
分析沈阳市产业结构近30年的变动趋势表明,统计数据揭示了出现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悖的现象。产业结构效益评价发现,虽然其综合效益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结构贡献是下降的,说明其产业结构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优化。借助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每一个产业的内部贡献,揭示了第二产业相对较好,第一、三产业均存在技术进步贡献在减弱,剩余劳动力制约产业效益的提高等问题。同时第三产业还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合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完善第三产业的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与劳动力的利用率;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终实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56.
明代后期,地处赣东北山区、交通不甚便利的江西景德镇却同经济较发达的苏、淞、嘉、杭地区一样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表现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出现带有新的经济因素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广泛使用和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瓷器拥有国内外广大市场.制瓷业的发展,不仅使景德镇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使景德镇成为当时"富甲一省"的地区,景德镇瓷器也成为明政府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为明政府长期的对外贸易顺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58.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弱势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新型诉讼方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设置了为维护公益免受侵害的相应诉讼机制。针对现有相关立法和制度的不足,我国应该借鉴域外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并在公益诉讼中,实现原告的多元化,建立有利于社会特定弱势群体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59.
以二元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依托,构建了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产出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的研究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中国东部和中部区域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期,农业劳动力流出数量已经越过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对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而西部区域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初期,农业劳动力流出数量还未到达农业劳动力流出最优点,存在着过剩的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正在形成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调控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显得尤其重要。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地区之间劳动力的平衡供给和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对缓解正在我国形成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