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82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742篇
理论方法论   217篇
综合类   3700篇
社会学   13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350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61.
在改革开放的特区,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这些革命优良传统与特区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不断发扬光大、发展和深化,构成了特区道德文化和深圳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成为特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2.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道德建设作为一个新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要求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已成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3.
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出现了道德失范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失衡及其所导致的社会不公的存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公民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并建立相关机制、完善法制,建立公正合理的道德评价体系,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消除社会不公,为道德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
本文认为高校德育是建立新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关键。面对新的形势 ,高校德育应注重拓展德育内涵、加强德育的导向性及树立终身的德育观念  相似文献   
65.
学生为本--高校德育新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生为本"的观念认为,大学德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生存、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而确定的,德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更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参与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在德育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评价中的对象,也应是这一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66.
经济信用具有二重内涵,一方面,它以制度为基础,是制度信用;另一方面,它又以道德为基础,是道德信用,它是制度信用与道德信用的统一。重建经济信用,应同时从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两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67.
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探索积极、主动、有效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8.
试论儒家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精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把它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Georg Lind is being interviewed by Helen Haste about his work in moral psychology. In the interview, he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competencies, which he sees as crucial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oral ideals and action, and to maintain modern democracies, which rely on the enactment of shared moral ideals. Lind has carried out and inspired one of the largest research programs in moral psychology, including longitudinal, cross-cultural, interven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is new methodology, the Moral Judgment Test,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adapted into many languages. Lind has also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to foster moral competencies. The intellectual and biographical roots of his interest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70.
A strategy of analyzing the moral vocabulary of a social movement or subculture is proposed by which ethnographies and other qualitative works may place the 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used by respondents into a broader sociological context. Through examining the moral resources, the status hierarchy which the specific moral resources within a given moral vocabulary form,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se moral resources exist, it is argued that it becomes possible to analyze and anticipate the moral claims and form of discourse which will be produced by a specific movement and/or subculture.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is method may be used to predict how the opposition to a movement and/or subculture is perceived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n antithetical moral vocabul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