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9篇 |
免费 | 199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63篇 |
人口学 | 352篇 |
丛书文集 | 89篇 |
理论方法论 | 307篇 |
综合类 | 800篇 |
社会学 | 2012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135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720篇 |
2012年 | 200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孙桂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4):39-43
物化作为消费时代女性小说的一大叙述主题,揭示了女性自我与身体、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权力关系。它昭示了一种消费性性别伦理形态的存在,并直接叩问其性别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问题。从女性主体出发的性别“利用”行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其实是对父权制的另一种性别依赖。 相似文献
52.
在传统社会,性别形象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个体而言是“先赋”的社会约束,没有选择的余地,性别本质主义以及结构功能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商业化浪潮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市场为主导、由媒体来强化的“消费”,把原本不可挑战的性别形象拉下了神坛,性别形象成为消费对象,成为人们既可以选择,也可以创造的新商品。更重要的是消费也使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主体性,社会性别形象因此处于不断的主体建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3.
通过分析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的企业家数据,研究发现,女性企业家在获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表现基本与男性企业家持平,甚至更好,在目前最想得到的帮助方面也是服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观念上,与男性企业家相比,创业动机并无二致,工作态度和对能力的自信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性别分工意识更为现代。但是,这些行为和观念更多的是对市场的适应,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仍受到传统性别社会化的规训。 相似文献
54.
秦国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6):161-162
日语用语有很大的性别差异。从多个方面对日语中男女用语差别进行分析、归类和解释,并找出其具体特点和社会成因。目的是在教授日语过程中让学生对男女用语有所注意,最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55.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性别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让女人回家”原本是经济学家为缓解劳动力过剩提出的一个观点,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特别是女大学生们,为何在人类社会日益走向文明、开放的今天,在妇女为自身的解放奋斗了近百年后,却又出现这种文明“倒退”的现象呢?究其因有三:一、传统性别意识仍然桎梏着人们的思想;二、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性格特点,更适宜于家庭;三、女性,正在双重压力的夹缝中背负重荷前行。 相似文献
57.
新时期女性散文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最为成功的部分之一,也是诸种文体中女性主义意识表达最为直接的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女性主义意识的拓展,主要是从女性的自我处境表达、自我确认、自我反省三个方向展开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先进性。但近十年来,消费文化的泛滥成为影响女性散文进一步发展的负因素,散文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有消退的迹象。 相似文献
58.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提出这样一个主张:“性”(sex,gender)是我们理解某个哲学传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维度;即在哲学思维中有没有对“性别”的意识,会深刻影响一种哲学的特点与走向。具体结论如下:(1)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中无性别意识,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正在觉醒;(2)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易》、儒、道、阴阳、兵、法诸家)中有鲜明的性别意识;(3)这种区别有力地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之间的一些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犤在儒家中犦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技艺而非逻辑、科学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西方传统哲学基本是反其道而行之。文章最后讨论了女性在这两种不同的哲理传统中的地位,触及当前女权主义提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0.
文章基于主体视角分析了人类学对动物的"性"进行考察研究的材料,通过分析动物的"性"与不同性特征,反思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观念。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事理逻辑,而不是人类学通常的事例归纳法或证伪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