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文章提出了化妆品消费者自我概念的模型,并且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化妆品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是多维结构,家庭自我和物质自我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企业应当根据化妆品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提出匹配的营销策略,提高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72.
西方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业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回顾了国外有关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情况,介绍了学业自我概念的几种主要结构模型和测量方法,分析了学业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的IE模型和大鱼小塘效应及其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对学业自我概念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反思,有关学业自我概念的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将是我国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3.
行动、动机与自我概念 兼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学家倾向于关注行动背后的结构因素,而对行动的动机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近几 十年来,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但现有理论仍缺乏中层机制的支撑。自我概念可以较好地 解决行动的动机问题,其三个组成部分,即自尊、自我效能与本真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在提供动 机的同时,免于生理或心理决定论。以知识分子意识形成的社会学研究为例,自我概念的缺乏导致了现 有研究的结构主义倾向,而将自我概念与场域、惯习等概念相结合,能够发展出一系列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74.
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是个体主动将外部社会关系内化,从而建构起一种心理--社会适应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是双向的;团体中的人际关系结构作为客观环境而影响主观建构;进而,通过主观建构过程形成的自我认知结构又要指导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这些行为通过互动反过来又影响团体中的结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工作系统,自我成长团体正是实现助长目的的一种良好的人际结构.  相似文献   
75.
中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而自我概念如何将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进而影响今后的发展。暗示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着重探讨心理暗示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以及怎样利用暗示促使中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便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6.
In recent year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taken an interest in cyberbullying research due to the emotional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n all those involved. However, the scant evidence on samples from primary education is derived from statistical methodologies focusing on the individual, which generate specific profiles rather than acting role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files of cyberbullying and its variability with the levels of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goals, using a sample of 548 Spanish primary education students aged 10–13 (M = 10.95, SD = 0.7). After analysing the data using Latent Class Analysis and MANOVA, the profiles developed were ‘not-involved’ (38.82%), ‘moderate victimization’ (37.17%), ‘high bully-victimization’ (19.29%) and ‘low victimization’ (4.7%). In addition, the group of students with the not-involved profile scored higher on the self-concept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arents, in language, in mathematics and their general self-concept than the group with moderate victimization. The same pattern was also observed for learning goals. The finding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person-centred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mes that permit a more targeted approach to cyberbullying behaviours in order to halt its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