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85篇
  免费   1175篇
  国内免费   207篇
管理学   549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70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58篇
丛书文集   2397篇
理论方法论   3381篇
综合类   12097篇
社会学   5570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335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725篇
  2018年   783篇
  2017年   935篇
  2016年   889篇
  2015年   849篇
  2014年   1431篇
  2013年   3245篇
  2012年   1669篇
  2011年   1515篇
  2010年   1186篇
  2009年   1248篇
  2008年   1277篇
  2007年   1556篇
  2006年   1417篇
  2005年   1159篇
  2004年   950篇
  2003年   942篇
  2002年   694篇
  2001年   594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社会现的视角──审视了公共政策。因为在过去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我们无法看出各个政策的重大区别,而事实上它们在是否符合人性的需求,充分考虑民意的基础并有效促进了人民的自由与福利等方面是有着重大区别的。本文将公共政策界定为是一定的权利中心在众多备选的计划、规划或可行之行动方案中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的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对选择的社会观基础进行考察,社会观影响到了人们对待集体行动的态度,进而又影响到社会秩序观。而持有不同的社会秩序观的人对公共政策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最终得出好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2.
把握党的根本宗旨 ,只有从历史规律实现的特殊性上理解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与从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统一中 ,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与价值观的统一中 ,才能深刻理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真理性 ;实践党的根本宗旨 ,必须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的基础上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3.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4.
此文以绍兴县西蜀阜村为例,基于对大量翔实资料的实证分析,阐述和探讨了经济发达的农村社区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村落社会结构分化的历史进程、决定因素和现实状况,探讨了阶层分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对深化沿海发达地区中心镇村现代化进程的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自近代以来,由日本学者构筑的唐宋变革论体系,伴随时代的发展与新的知识资源的扩充,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演化的历史过程,尝试着分析这一过程变动发展的原因,并由此作出区别于以往的评价。  相似文献   
56.
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兹的代表作<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进行文本解读发现:该著所反映出的严复能力观对当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严复认为中西方的关键性差别在于能力,而隐含其中的是以能力为导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差距."-3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有必要吸收严复能力观中的思想精髓,以国家能力建构为着力点,以公民启蒙为社会基石,以突显公正为其内在灵魂.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努力实现国家能力与公民自由问的平衡是达致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实现,对企业自身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缺乏机制的制约和策略的应用,其实现是困难的。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促使更多企业从履行绝对社会责任,上升到追求更高层次社会责任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外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注意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8.
“请”字用法汉英对比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移是语际语用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现回顾迁移的相关理论,并考察请字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用法及其异同点。并指出母语与知识对目的语表达的牵制作用、对母语句式或用法的泛化以及语言表达背后的社会价值观是造成语用负迁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Has the image of Che Guevara lost its power to evoke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face of pervasive commodifica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is 1960s political icon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power of the market to shape collective memories. Meanwhile, antisystemic movements of the left continue to erect his image at protest events. In light of this contest over how Che Guevara is remembered, we investigate, 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of Spanish citizens, who is most likely to recall him. We find qualified support for the theory of generational imprinting—Che is more often recalled by those generations who saw him rise to prominence during their formative years, although prominent as a collective symbol rather than as a living person. Our results also corroborate the claim that historical figures or events are more salient for, and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by, some subgenerational units than others. Thus, although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re in general more likely than their elders to recall Che, he is most frequently remembered by the highly educated leftists who espouse postmaterialist and posttraditionalist values and identify more with their local regions than with the nation of Spain. These patterns suggest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dire predictions of mass culture theorists, the memory of Che Guevar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ied to markers of social, ethnic‐reg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学校社会治安状况的调研,弄清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难点;分析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弄清校园及周边人、财、物的动态平衡关系,着力提高防范能力,以便对校园及周边实施科学管理,降低治理成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其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扩招后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问题,有力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从而促进高校改革的顺利进行,为当地政府和学校领导提供高校扩招后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