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493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1.
《清代文学论著集目》是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国文学论著集目》中的一种,著录民国以来中外学者研究清代文学的有关论著。它既是一部有关信息检索的重要工具书,同时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以清代诗歌有关的内容而论,其不足之处即显而易见,当然其成绩也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82.
1942年4月2日延安文艺界问题被正式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同意毛泽东提议,决定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在4月2日到4月10日的决策过程中,萧军、艾青、李又然等人都程度不等地或直接或间接为毛泽东提供过思路,而周扬则有可能为毛泽东决定以召开座谈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作出结论的方式提供过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83.
语篇的表现是一个较为简单,因而认识近乎趋同的问题。但语篇的理论界定、描写与解释却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认识分异度较高的问题。虽然关于语篇分析的介绍、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对语篇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评价尚缺乏深入、透彻的工作。语篇的属性,语篇的界定维度,语篇定义的理论演化等问题对澄清语篇理论认识和推进语篇理论应用具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4.
清代诗人数以十万计,其中绝大多数的生卒年都还不清楚,或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异.这种生卒年的歧异与缺漏,不但对诗人本身来说有必要予以解决,而且往往还牵涉到其他的一些学术问题.例如方文,叶燮,董以宁、董大伦父子,吴历,赵俞,陈琮,以及邹祗谟、魏容,他们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甚至从头进行考证.这在清诗研究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英文合同的语言特征,认为其特征在词汇层面体现为用词庄重、准确规范,在句式层面体现为句式复杂、逻辑严谨,在语篇层面体现为程式固定、结构完整。英文合同的翻译策略就是在保持汉语表达习惯和超越汉语传统建构模式之间寻求平衡,取得准确、通顺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6.
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认识和把握,在分析原文和构建译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框架,以2008年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试题和译文为语料,对比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以期为英语专业语篇衔接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数年前在福建顺昌所发现的有关"齐天大圣"资料的重新考证和分析研判,在充分肯定其价值和功不可没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资料研究和考据诠释,对王益民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的诸多不适之处提出质疑,指出那种据此断言"孙悟空祖籍福建"或"孙悟空是顺昌人"的认定是一次远离其应有价值而充满误读误判的炒作,隐含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88.
说唐小说中的"玄武门之变"虽然在细微处有区别,但其倾向性非常鲜明,即肯定李世民,贬斥李建成、元吉,认为此事件是正义之举.此种倾向性与宋以来的史家之观点以及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的倾向性迥然不同,体现了明清说唐小说家对"玄武门之变"的诠释与接受.  相似文献   
89.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考据学鼎盛期,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并形成“时代思潮”。清人考《孟》,涉及孟子本人与家世,孟子生卒年月与游历时地,孟子游事之君与弟子,《孟子》作者与篇章次序,《孟子》字词句章与思想主张,名物训诂与典章制度,可谓无所不考,卓然有成。成果丰硕,考证全面,研治深入,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0.
苏正道 《理论界》2014,(5):137-140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采用经学训诂的形式对义理内容进行建构,在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戴震的义理旨趣、考据特征以及对《孟子》的创新阐释及其缺陷作了分析,认为其过度目的性阐释导致了《疏证》在接受方面的诸多困局。戴震义理学表面上对程朱理学持批判立场,但双方在动机、旨趣和义理内容的建构上不具同源性,戴震把程朱理学瑕疵当成程朱理学本身加以攻击,对原始儒意的理解并没有超越宋儒而进行。戴震对于《孟子》的把握仍有未达,但《疏证》所展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