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季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79-86
本文从拉德布鲁赫对法律神学的知识立场出发,力图对其法哲学在早期和晚期之间发生的根本性转折进行彻底的理解,并通过这一理解来把握其法哲学的精髓及弱点。最终希望从他思想经历的历史命运中倾听如何对待法律神学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未来的信仰间对话是否应转向信仰间神学的方向尚存争议。信仰间神学尝试把不同的信仰见解整合起来,寻求诸信仰最终的兼容性。根据W.C.史密斯的理解,诸宗教之间的冲突能够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邀请”。进行宗教间对话是宗教间神学发展的需要。佛教对神圣创造者的否定和基督教对神圣创造者信仰的肯定表明,从解释学上看,尽管佛教和基督教具有明显的不兼容性,但两者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的猜想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和目的。 相似文献
13.
雷雨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7-33
文章探讨了美国基督教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它的社会根源及宗教成因 ,最后 ,总结了该运动的影响及成效 ,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认为 ,妇女在教会中的不平等地位是她们在世俗社会卑微处境的折光反映 ,这是近世各国女权运动勃兴的根本原因。由于它涉及到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伦理结构等问题 ,所以 ,女权运动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沙宗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1)
“真一说”以“真一”的概念为理论基石,“真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伊斯兰教进入中国汉语言环境后实现了两次转换。首先是宗教信仰层面的转换,由安拉至于“真主”;其次是理性思辨层面的转换,即由“真主”而“真一”。前者的转换(融合)停留在语言文化层面,后者的融合则已进入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5.
吴亚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4):72-80, 9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存在论与神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学界争论的焦点。20世纪以来,以帕奇克−弗雷德为代表的核心意义解释提供了处理该问题的经典方案,该方案中特殊实体与一般实体之间的原因论关系需要得到进一步说明。作为《形而上学》中计划性的一卷的B卷,对此提供了关键思路:作为一门探究本原和原因的科学,形而上学处理的是本原如何普遍地作为存在物的原因,本原的必要条件是作为实体。从而,形而上学就可以同时处理与存在和实体相关的讨论,以及实体作为本原如何是其他存在者的原因这两个问题,将亚里士多德的探究统一在同一门科学之中。
相似文献16.
《Journal of Religion & Spirituality in Social Work》2013,32(3):21-38
Abstract Despite Bibl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divine healing, there are several barriers to accepting it as an aspect of psychotherapy for many professionals and religious people. Two of the major barriers to the acceptance of divine healing are professional ideologies and theories. These professional stances likel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isinterest in religion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reported by the majority of professionals that conduct psychotherapy. Another barrier is the divergent theologies regard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such as divine healing. Many persons of theistic faith subscribe to theologies that often impede experiences of healing by the Holy Spirit. Finally,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often used to address questions about spiritual experiences that are more likely conundrums. However, belief in divine healing ultimately is based on faith. 相似文献
17.
Meredith T. Wilkinson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2019,27(2):151-167
Accompaniment, or the intentional practice of presence, emphasizes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over outcome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leveraging privilege and collectively changing destructive systems. Though not widely recognized in social work, accompaniment has been applied globally. Here, we outline an overview of accompaniment, including how it has been applied in social work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We then propose community-based accompaniment as an approach to complement traditional models of social action as a necessary, yet accessible way to further advance community organizing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nd ultimately promote transformative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8.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49-54,59
本文通过对唐逸的《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一书的评论,提出了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1)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和谐以及张力,(2)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神学前提,(3)上帝名称“I am who am”是“我存在”或,和“我是”,(4)基督教的希腊化和其后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康德道德神学的现世理念及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15-19
道德神学的现世存在是道德的宗教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世宗教的理念形式(纯粹道德宗教),即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道德信仰(因信得救)和“共同善”相统一的至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基督教的阐释,证明现世“合理的普遍宗教”的代表就是基督教,从而使道德神学的表象得以现世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俸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81-86
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然而,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叔本华建立起经验主义伦理学就在于,继承康德的宗教批判思想,进一步对理性宗教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最终树立起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境遇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