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42.
朱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3):136-139
巴洛克艺术来源于反新教改革运动的灵性神学,在反新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一系列的改革教会弊端和自身纯化的运动;其二是大力资助艺术家及艺术创作,使其为天主教造势;其三是发动了一场强调神秘世界的狂热运动。为了一改传统严肃而枯燥的说教,以及让人敬而远之的庄严肃穆的教堂,罗马教廷招募各地杰出的艺术家来装点教会,以吸引人们重新回到教堂。艺术以更加感性的、生动和华丽的形式来表现更加狂热、神秘的宗教情感,各种门类的艺术都出现了杰出的巴洛克大师及其作品。天主教的立场是反对宗教改革,反对理性主义,其实质指向乃是反对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建立,这从历史观来看无疑是消极反动的。然而对于艺术,神秘、激情、忘我的天主教宗教情感带来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巴洛克艺术是人类在艺术领域中对理性禁錮的一次精神突围,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的确立,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43.
杨玉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67-70,85
宗教学是一门以客观理性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宗教各种问题的学科;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问题论域和理论结构。宗教学不是哲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建构方式及研究目上与哲学都有所不同;宗教学不是神学,神学是关于为什么信仰和如何信仰的学问,而宗教学与它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理论逻辑上都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建立独立的宗教学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44.
张颖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1):38-41
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是影响米开朗基罗美学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 ,文章就这两个方面对米开朗基罗雕塑创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5.
毛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12-20
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一书中,冯肯斯坦借用韦伯“世界的祛魅”来表述全书的背景。不同于通常学者将现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的产生归因于17世纪近代哲学去除神学化的努力,冯肯斯坦将神学世俗化的过程追溯到了古希腊哲学与希伯莱律法传统,并澄清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在某些关键的问题与主题上对两希传统的反抗与改造。对此进程,冯肯斯坦以“适应原则”和“世俗神学”作为他论证的核心术语。本文从贯穿冯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学术生涯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贯穿在《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背后的学术关切。 相似文献
46.
论柏拉图攻击文艺的神学缘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9-62
柏拉图诗学强烈的道德意味与其坚定无比的神学主张密不可分。柏拉图不仅在一定的宗教背景下展开其诗学批评 ,而且执意让诗和戏剧创作听命于理性神学的伦理规范。正由于此 ,柏拉图对有渎神倾向的诗和戏剧大加挞伐 ,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宗教神圣和对神的中心信仰 相似文献
47.
康德先验观念论不是消除而是加强了现象和本体、自由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且最终为神学确立了道德论证的途径。从中国哲学体用论的立场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并没有放弃它所批判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基本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不仅最终皈依神学,而且其出发点就是为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48.
本文力图从逻辑上梳理路德神学的内在结构,侧重厘清路德神学的开创性和革命性一面,即从西方现代性观念的起源角度去探求路德神学的范式转换和结构变革。从逻辑上说,路德在把真正神学规定为十字架神学和把神学主题确立为因信称义救赎论的两大理论突破之下,实现了一场神学的思维转向和范式转换,福音范式成为路德理解神学、教会和社会的标准尺度。从而,福音教会作为打破中世纪罗马教会大一统思想政治局面以及取代、抗衡和制约罗马教会的教阶体制和教皇至上的实践成果,在新教地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自由思潮的产生。因此,路德神学表征西方现代性的源头意义之处正在于全面性的结构变革——神学与哲学学科分离的文化结构变革、宗教与政治职能分离的社会结构变革以及教会生活民主化的教会结构变革。 相似文献
49.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汉时期学术思想活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50.
Hugh Rock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5,25(3):434-455
In a previous article, in this Journal (2011, 21.1) Steve Bruce put forward a practical definition of religion which he held out as offering considerable explanatory scope: religion consists of beliefs, action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assume the existence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with powers of action, or impersonal powers or processes possessed of moral purpos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is definition holds dramatic explanatory scope that has yet to be realised by sociology. The element ‘moral purpose’ in that definition represents a not clearly acknowledged, but nevertheless substantial, agreement amongst sociologists that religion is a life-meaning-making enterprise defined by the imposition of moral order on a universe that is incomprehensible and indifferent to human existence. The full implication of that definition is the reversal of the conventional perspective on secularisation. If the placement of life within a meaningful sense of existence is the domain of religion, it follows that today's secular placing is just as much a religious enterprise of world building. The use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s only one method to anchor that placement: they are a dispensable adjunct to religion. The God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uly sacred fact, which stands independent of them, that human existence has to make meaning for itself. To treat the supernatural entities as essential to the definition of religion is to adopt an ecclesiastical conceit from which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eds to free itself. The way forward for sociology is to deconstruct the present regime of truth through the recovery of the secular religion that comprises today's life-meaning-making enterprise. The article fall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identifies elements of consensus among sociological theorists that religion is defined by life-meaning-making and seeks to reinforce that consensus with a range of working examples that illustrat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religious life-meaning is constructed. The second part develops theory and a selection of research avenues in the new task to characterise today's secular relig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