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9篇
人口学   30篇
丛书文集   429篇
理论方法论   136篇
综合类   2281篇
社会学   118篇
统计学   3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11.
对于众说纷纭的“王朔现象”,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严肃态度,将其置入当代文学话语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来加以考查。因为“王朔现象”将文学还原为生活,把人性复归于自然,用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来彰显个性,生动地揭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最终填补了自然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中的历史缺席,并确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学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12.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主题转换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发生着由生存矛盾到发展矛盾的内在演变,相关研究因此而在不同阶段转换所关注的主题。但目前研究的基调仍主要定位在“保护弱者”的单一立场,研究的视点多投射于失地农民之所“失”。失地农民问题后续研究如果要进入以探讨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主的新阶段,如何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而于城市化过程有所“得”是研究者拓新专题和拓展视角的重要指引。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将着眼于其城市生活空间公平的获得。帮助失地农民在城市构筑能满足其就业、收入与保障需要,并享受公平、正义与福利条件的新生活空间或许是解决其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3.
目前学界对农民抗争的解读,观点林立、侧重不一,虽相互补充但又不尽全面,并带有陷入细节化争论的倾向,这就需要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章结合转型时期既有传统存续又有现代变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强调是国家的转型和行为变迁、基层权力变化/村庄权威与秩序转变,以及农民逻辑和行为的演变,共同塑造了所谓的转型时期农民抗争的特点,以此构造了“转型抗争”的概念,从宏观的视角探讨动态性和多元化的抗争的缘起、内容、目的和手段,以便统揽已有的经验研究,更好地理解近阶段的农民抗争.这一概念有助于在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政治传统与经验事实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把握和理解农民抗争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4.
欧洲绿党所倡导的“绿色新政”,其目的在于实现在地球自然限制内带来经济繁荣、社会正义和生活幸福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实现路径则依赖于对基础设施、工业产业、教育创新、社会聚合与自然环境等进行投资。由欧洲议会绿党党团委托支持、绿色智库“重构”完成的这一研究报告,试图构建一个相对不利环境下如何达到改变欧洲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投资水平的金融体制。它认为,欧盟每年需将GDP的2%投资到2020年时实现CO2排放减少30%目标的工作中,并建议财源的主体应是私人投资,同时国家创造必需的激励和支持以吸引这些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115.
经济转轨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寻找高校德育的新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试途径  相似文献   
11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7.
社会转型期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高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规范要求的合格公民,保证我国的社会转型在稳定的秩序中顺利进行,是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在社会转型期落实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应当从完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措施入手,最重要的是协调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顺应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调动我国公民的政治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策略,把握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正确方向;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8.
随着机器翻译系统的出现,人们开始关注语言信息处理。首先介绍了语言信息处理的基本模型和语法信息词典所遵循的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然后从中文输入和文本校对两个方面阐述语法知识与语法研究在语言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9.
振兴中国东北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改革,制约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一要改变经济发展赖以成长的制度环境;二要改变政府职能定位;三要改变政府的一些“不对称规则”,从而达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性与法制型政府的目标。这也是振兴东北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0.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力内在构成要素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经济发展从客体性经济转向主体性经济。其本质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向现代性的物质生产方式转换,具有现代经济的精神文化特性,主体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从"直接劳动"向"科学劳动"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文化精神;发掘人的智能,以精神性的资源逐步替代物质性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