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48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88篇
社会学   2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1.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加快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毋庸置疑.通过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经验,本文就加快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大意义及应解决的若干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12.
巨型跨国公司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进器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任何国家如果要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必须拥有自己的巨型跨国公司。目前世界巨型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但发展中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数目也在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我国的巨型跨国公司正在迅速崛起之中。但总体上看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与西方的巨型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世界巨型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跨国公司必将以强劲的势头跟进 ,利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自身的发展优势 ,大展宏图 ,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3.
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民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此,中国企业只有主动迎战,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民族工业的整体实力。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企业本身都必须为此做出努力,制定正确、高效的应对战略,共同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实施跨国经营营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14.
何永贵  周建国  张军 《河北学刊》2003,23(2):99-10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西方跨国公司会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从长期看,跨国公司投资的扩大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河北省在享受到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利用外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其所带来的风险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尽可能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15.
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出了政策调整性建议.  相似文献   
216.
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世深 《南都学坛》2004,24(4):81-85
近年来,跨国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深入探讨其特征、原因和对策,对其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跨国性、高度严密的组织性、犯罪手段日益现代化、智能化、犯罪的最终目的在于攫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是其主要特征。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腐败现象广泛存在、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律制度的差异、某些地区动荡的政局和复杂的环境等是其主要原因。要有效地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必须采取广泛、密切的国际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217.
中西方经营文化具有诸多差异 ,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和西方的跨国公司作比较 ,可知西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文化已臻成熟 ,其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而我国国有企业仍处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旧思想旧习惯仍起作用。只有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 ,发展文化认同 ,学会跨文化经营 ,才会创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文化  相似文献   
218.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orwegian Child Welfare Services (CWS) and various migrant groups are notably strained. Numerous media accounts and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reveal that many migrants to Norway fear the CWS.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media account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such strained relations in Norway. Previous research has neglected this aspect. Findings show that migrati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CWS have been topics of public debate in Norway for three decades, with foster care being a particularly intractable concern. With the onset of the decade beginning in 2010, however, matters have intensified and taken on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In the discussion of our findings, we emphasize in particular how digital and social media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ecent changes.  相似文献   
219.
The discussion of marriage migration in Denmark primarily has focused on citizens of immigrant descent (‘New Danes’) who marry partners from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often Turkey or Pakistan). This type of marriage migration was the target of the strict Danish family reunification policy instituted in 200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genealogy of the morality underpinning the family reunification policies and asks whether the rules actually promote this moral agenda or hav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Empirically, I shift the focus from immigrant Danes to native Danes who marry Cubans. Finally, while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non-western country involved,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always involve two nation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state policies on both ends of this migration trajectory shape moral-territorial borders that transnational couples navigate.  相似文献   
2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Afghan return migrants’ strategies and constraints to identify with the different spaces of belonging they encountered, through their expressions and practices of marriage. We take an in-depth approach to the life histories of 35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 Afghan returnees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We find that in narrating and performing different marriage practices, some Afghan return migrants construct fixe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spaces of belonging, while others try to construct these boundaries as permeable and hybrid. Gender and mobility strongly define the way in which return migrants narrate and perform marriage as a cultural practice that determines who belongs, who wants to belong and who is able to belong. We conclude that while openly negotiating hybrid practices within a delicate theme such as marriage requires careful negotiation of boundaries, mobility can improve the extent to which return migrants can apply inventive and hybrid identifications for their personal needs and desi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