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5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8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9篇
人口学   189篇
丛书文集   343篇
理论方法论   236篇
综合类   2434篇
社会学   777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从社会普遍关注的城市女性遭遇家庭暴力这个视角出发,分析和归纳了城市女性家庭暴力的含义、特征、危害,揭示了城市女性家庭暴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制止城市女性家庭暴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2.
简述了把传统的解析计算法和计算机仿真优化法相结合的线协调控制综合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以烟台市开发区主干道长江路线协调控制为例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3.
在都市报第一个10年结束之时,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96—2005年间有关都市报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样本,通过定量统计和主题整理,从研究主题、个案分析、作者类别等方面对国内10年间都市报学术研究全貌进行实证分析。10年来都市报理论研究取得较大发展,水准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对新闻人才的研究重视不够,学术研究前瞻性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34.
城市蔓延有利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吗?文章首先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两个方面阐释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2002年~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蔓延的生产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意味着城市无序、低密度扩张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生产率的提高.2)分区域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影响最小,对中西部地区生产率产生较大影响.3)分产业研究发现,城市蔓延降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生产率.4)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意味着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5.
蒲松  夏嫦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5):166-172
城市医疗废弃物日益增加,且回收需求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假定回收需求为确定值的医疗废弃物网络优化设计不能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本文考虑了离散随机参数环境下,医疗回收网络设计中选址规划、分配计划及运输规划的协同优化问题,建立了以选址成本、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设施与车辆能力限制为约束的二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Benders decomposition的求解算法,同时,设计了一系列加速技术用于提高算法的求解效率。最后,以国内某城市医疗回收网络为背景设计算例,检验本文模型和求解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确定性规划,随机规划的解能够节约总成本,结合一系列加速技术的Benders decomposition方法比CPLEX与纯的Benders decomposition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6.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市微博超话提供了城市居民寻求社会支持和交往的平台,守城人和城市观察者穿梭在其中;基于地理网络,具身实践书写空间体验,区县印象勾勒立体城市;基于意义网络,城市符号凝聚为城市共同体,城市居民有着“我是本地人”的城市认同。作为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具有极强的城市属性,体现了可沟通城市“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内外贯通”的内涵。  相似文献   
37.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具有其特殊性,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通过随机和分层抽样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选取100名学龄前流动儿童及21名学龄前非流动儿童作为被试,进而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对被试进行逐一测评。研究结果表明:非流动组和流动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总分(M非流动组=40.95±6.88,M流动组=31.17±8.96),即非流动组入学准备水平总分高于流动组儿童。在入学准备的5个方面测试上,流动组在动作技能维度总分略高于非流动组,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认知、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等4个维度,流动组均低于非流动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或边缘显著。针对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坚持普及学前教育,持续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进程,完善学前教育入学准备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8.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39.
针对过度旅游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紊乱的问题,对过度旅游的成因及危害进行总结分析,利用统计数据确定综合旅游密度、旅游强度、民宿密度3项判断过度旅游状态的指标,并将3项指标分数之和作为评价过度旅游的指标值; 使用Zipf分布双对数图与H/T断裂点法确定数据等级划分方式,采用定距分数累加方式建立过度旅游综合评价方法; 利用国内外代表性旅游城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认为,过度旅游综合评价分数给出了旅游目的地过度旅游程度的相对顺序,能够推测各样本过度旅游风险所对应的要素,为制定过度旅游对应政策的优先级提供参考; 在样本城市中,国外过度旅游目的地注重流量管控、征收旅游税等三四级对策,而中国过度旅游目的地注重景区保护和流量管控等二三级对策,尽管国内样本城市旅游服务负荷已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未出现排斥游客的过度旅游现象; 国内仍需要利用经济手段避免部分地区的旅游业依赖,升级城市景区保护为城市全域保护,适时推进旅游税政策。  相似文献   
40.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nd Experience as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perience, as concept, is contested among feminists as to its epistemological status, thus its usefulness in knowledge claims.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Smith 1987) is a feminist methodology that nonetheless relies fundamentally on people's experience. Not as Truth, nor the object of inquiry, but as thepoint d'appui for sociological inquiry.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monstration of institutional enthnography using observational and interview data that show experience as methodologically central to a trustworthy analysis. A moment in the work lives of nursing assistants in a long-term care setting is captured by a participant observer. The analysis produces two lines of argument. One is methodological; it is argued that nursing assistants' experiences are an entry into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setting that, when mapped and disclosed, make those experiences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ruling arrangements permeating both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s. The other argument is substantive; the inquiry uncovers how a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in a long term care hospital in Canada is reorganizing caregivers' values and practices toward a market orientation in which care appears to be compromised. Use of experience as data in this approach holds the analysis accountable to everyday/everynight actualities in a lived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