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3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3篇
人口学   134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1378篇
社会学   97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而社会结构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基本呈现亚稳态特征。当今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
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障碍 ,拟出一些对策方法。其中主要有关于城市化进程阶段性目标的制订 ,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及农村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既指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要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又阐述了从其他途径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可能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因城市的扩张产生的“城中村”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 ,认为“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困难是社会经济政策滞后问题 ,提出了超前调整政策 ,促进“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二元结构下城市化滞后效应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滞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分析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产生并延续下来的制度性二元结构。解决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当前具有浓厚二元结构特征的各种政策制度,重构城乡联动发展的制度体系,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重庆市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九个方面矛盾的分析 ,结合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 ,首先剖析了影响结构调整的体制因素和技术因素 ,从理性角度探求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和路径。再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在重庆市经济结构矛盾中 ,区位矛盾是主要矛盾 ,而城市化则是解决区位矛盾的主要途径。因此近期应该以城市化为龙头、以工业化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 ,以扩大内需为根本出发点 ,以创新和开放为动力 ,推进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9.
以旅游业为龙头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衡量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以农村人口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 ,西部要发展就必须找准突破口 ,加强地方经济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三产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三产化这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并驾齐驱的概念,探讨了三产化的指标、阶段、特性和需求,分析了我国三产化的现状、演变和潜力,论述了我国三产化的调控,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三产化程度,使三产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