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8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223篇
综合类   472篇
社会学   83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In affluent societies how people use technology is symbolic of various values and identit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ymbolic values and use of assistive technologies from 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the daily lives of 11 visually impaired young Norwegians. The article draws on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and employs 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While the use of ICT is found to symbolise competence, belonging and independence, the use of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is found to symbolise restriction, difference and dependency. Thus, ICT and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have inherently contradictory sets of associations. To fit in as ordinary young people the visually impaired participants reject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whenever possible. The partially sighted participants who are somehow capable of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peers without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reject them. The blind participants, however, do not have the option of participating online without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and, consequently, they accept ICT assistiv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242.
The Mandarin registers known as lǐyǔ (俚语) have commonly been translated as ‘slang,’ though traditionally lǐyǔ has differed from slang in English by virtue of its strong link to regionalism. A newly emergent version of lǐyǔ that is prominent among young Chinese is marked not by regionalism but by its Internet‐enabled global purview. This youth‐culture lǐyǔ, like the student slang described by Eble (1996) , functions as a device to promote group solidarity while also serving as an identity marker for China's millennial generation. Lǐyǔ, like the numerous versions of slang described in English, Portuguese and other languages, is marked by ebullient or non‐deferential affect, an attribute that helps explains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slang and swearwords. Slang and lǐyǔ lexemes, in light of the affect they entail, are the pragmatic opposites of honorifics – terms which index deference within form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43.
广西农村青年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学习并掌握农业实用技术,他们的致富观念正确;农村青年具有良好的生育观念,符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他们也有许多烦恼,农业发展难,农村环境有不少方面不如意;农村基层组织和各级团组织应为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增收致富多想办法。  相似文献   
244.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维度探讨不仅是英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反应,也是英国文化面临美国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本土回应。伯明翰学派不仅发现了英国青年亚文化中的种族文化(主要是黑人文化)元素,分析了种族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结合的成因,而且认识到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种族文化既有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吸收,更是基于英国本土社会经验的独特黑人文化,由此提出"新种族性"问题,并力图在宣扬英国特性的主流文化中警醒世人种族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警惕全球化时代种族排他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45.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对高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建设中,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特点使很多青年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高校应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提供相应的科研配套设施,激发青年体育教师搞科研的兴趣;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挖掘其科研潜力,达到培养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6.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247.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248.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相似文献   
249.
“新时期文学”发端于对苦难的叙述和反思;其中,“知青作家”表现出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难意识。以“动荡的青春”为叙述背景,面对理想的迷失,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叙述策略传达出了共同的苦痛与焦虑,同时也昭示了超越苦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50.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台湾的建构与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肯定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青少年次文化既属于文化的一环,则理应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其实,青少年次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开展非常重要。透过在次文化团体中的归属感,青少年获得其自我认同的重要能量,并形成个人的人格。台湾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应把尊重火星文为代表的次文化作为落实多元文化的起始点,台湾对火星文次文化要坚持中立性原则和宽容原则,以引导的方式去面对火星文这个青少年次文化,真正尊重和宽容青少年的次文化,才能落实多元文化社会的宽容诫命,以实现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