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考察古代农业 ,首先要接触到的便是农业生产工具。耒耜是最古老的生产工具 ,它类似于现在的锹。耒耜可以用作耕地翻土 ,但上古时用于耕种的工具绝不是类似于锹之类的耒耜 ,而是用牲畜拉的木犁。只有使用木犁 ,才能进行大面积的耕作 ,史书上的许多记载才能得以解释。所以耜和犁都是中国古代农具 ,但作用不一 ,耜主挖 ,犁主趟 ,犁铧趟地是从耒耜挖地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不少人一直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其实画中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而是秋天。比如,在汴河边上小摊贩的桌子上,摆着秋天的果实,打谷场上有碾谷用的农具等,却丝毫找  相似文献   
4.
乡村里的过时农具还能有什么作用?山东一个名叫曲宝营的木匠,就突发奇想,在这些过时农具上做出了大文章。曲宝营今年48岁,是山东省费县七福庄村人。年轻时,他学了一身木匠手艺,此后便走村串巷,专以替人打造农具和家具为生。2003年麦收时节,曲宝营回村收庄稼。由于住在沂蒙山区,他使用的运输工具还  相似文献   
5.
慕容鲜卑本为游牧渔猎民族,直到与汉人频繁接触之后方开始定居生活,并重视农业。慕容曾有言:“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在上面这幅散落近半的牛耕壁画中,扶犁者右手扬鞭赶牛,两牛一红一黄,为求耕作顺利,牛颈上可能还  相似文献   
6.
7.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论述了金代冶铁业与农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从无铁到生产铁 ,从“修弓矢 ,备器械”到制造各种农业工具 ,促进了金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达到了“百姓滋殖 ,号为小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中华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农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次农具的革命和革新,都会带动农业的发展甚至革命,因为农具的革新能够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中国传统的农具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经学家的注疏,使得农具的传袭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负重。耒耜作为农具之始祖的意义也因此变得繁缛,不少内容早已超出了器具的范畴和边界,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对农具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农具史的视域。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农具进行探讨,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汉代农业发展明显高于前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铁农具和牛耕普遍应用,农田灌溉与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农产品种类增多,农副业繁荣,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本文通过“二重证据法”,根据考古出土资料及有关历史典籍记载,对汉代农业发展做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