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道家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是"道"的存在。大道无形、道法自然可以约略说明"道"的玄妙与空无。而水为万物的生命之源,它并不独施惠于人,这种不偏私是水的品性,也正是道的精髓所在。水不与任何生命争荣,而是甘居下位,所以能纳百川而成海。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则使"道"的运用祥和而优美。道家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产生勇气,勇者无惧;节制和简单的生活能让人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谦卑、谨慎则是谋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综合应用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唯物主义 与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采取现代自然科学“三大支柱”基本方法,分析人类社会3?000余年来“中国农业革命”的利 弊; 重释以《道德经》为主线的中华国学精粹思想,是以“抛砖引玉”之浅见,引发大师 共同研讨创立国学新说之“百花竞放”热潮,为实现“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23.
从"上善若水"看老子的处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水"喻善,并从"道"与"德"的关系阐述水的品格,进而论述圣人的德性,体现了老 子的处世哲学。本文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处世哲学的根本主旨。  相似文献   
24.
《老子》"事善能"辨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八章(王弼注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事善能"句,帛书甲、乙本均同.古今解<老>者,皆以此"能"字为能力、才能之能.如:"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河上公注)、"善于使自己作事有能力"(秦维聪<李耳道德经补正>123页,中州占籍出版社.1987.)、"处事要像水那样有力"(黄瑞云<老子本原>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做事善于发挥能力"(戴维<帛书老子校释>98页,岳麓书社.1998.),等等.  相似文献   
25.
在中华传统美德承扬的实践中,提炼其核心精神将是简洁有效演绎实践之必需。传统美德核心精神虽可进行多种概括,但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加以凝聚,将是中华道德文化特色的完美体现。上善若水体现的自然无为性,使万物因循自己本性而发展的外在环境有了保障;厚德载物所持有的对社会他人的担当精神,正是实现自我与他者完美结合的基础;厚德载物是道德的目中有人、心中有他真谛的凝聚。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学习,高校学工人员立足学生工作,充分借鉴和发扬老子上善若水思想,并提出了七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7.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水"这样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拟抽象的事理。从先秦诸子到《文心雕龙》,这种以水喻理的智慧大致经历从"体道"到"比德"再到"喻文"三个阶段,形成中国文论水性智慧的早期脉络。水近于道,体现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和形象言说。崇尚水德,表现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许多文论范畴、概念,如"源""流""清""深""浅""滥""润"等等,都是把文学艺术拟水化的暗喻。毫不夸张地说,关于水的基本术语,大多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这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思维和言说方式——把水的存在状态作为文学艺术结构形式的象征,即"以水喻文"。举凡艺术构思、文学风格到审美批评等文学的系列流程,都可以看到《文心雕龙》的这一思维和言说。以水喻文彰显了刘勰文法自然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