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42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1084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常听人们感叹:在世俗欲望膨胀、享乐主义盛行的当下,文学被金钱利益腐蚀得低迷颓废,失去了人文关怀和精神钙质,许多作家或者走向自我书写身边生活琐事、宣泄心灵世界的愁肠怨恨,或者走进华丽的豪宅别墅编写成功人士、帅男靓女的恩怨情长,或者跑到荒郊野岭编造离奇故事,或者搅乱时空、戏说历史大话经典……文学什么都写,就是不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惨淡人生。这话有道理,但不全面。  相似文献   
22.
孙犁的<荷花淀>这一"荷花淀派"的经典性作品,以诗情画意和革命乐观主义而著称,这一类作品能够使读者充分体会乐感文化带来的快感,同时也对弘扬民族精神、鼓舞士气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为创造乐观的艺术氛围,将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境界无限地拔高,回避灾难与痛苦,将现实生活诗意化,却是这类作品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23.
由著名学者、作家李陀主编的“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之一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是一本研究我国 90年代文化的最新理论著作。它以宏阔的理论视界,面对 90年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针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为我们描述、阐释了全球一体化景观中我国文化发展的地形图。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现状的全景透视,同时,也为逐渐建立适应现代中国实际的文化理论研究和方法寻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应该说,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这本…  相似文献   
24.
《求是学刊》2017,(4):112-119
"箱笼"是明清小说中的常见器具。其出现,一般缘于叙事话语"再现"生活真实的需要。由于与女性相关的文化符码(如服饰、陪嫁、内闱等)大多涉及"箱笼",故其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情节场面中出镜尤为频繁。在《金瓶梅》一书中,"箱笼"不仅是"再现"古代女子生活常态的普通物象,也不止作为满足叙事现场真实感的道具存在,而是同人物的生命轨迹紧密关联,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有机结合,在观照女性命运、构造情节场面、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金瓶梅》女性书写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物象"。  相似文献   
25.
陈献婉 《职业》2012,(17):157-158
尽管日本人和中国人所讲的语言完全不同,但日语的书写系统却是来自于汉语。日语汉字在整个日语体系里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具有复杂的变化和构造。汉字起源于中国,对中国人来讲,这是学习日文得天独厚的有利之处。但很多汉语为母语的初学者往往误认为日语汉字是汉语的繁体字,意思是一样的,又误认为日语汉字发音没有规律等等。日文里的汉字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记忆和理解,很多汉字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学习,否则会在翻译和理解上出现很多错误。日文里的汉字使用广泛,种类繁多,很难掌握,所以在日语词汇的讲解中,要特别注意汉字的讲解和归纳,引导初学者正确理解日语汉字。  相似文献   
26.
《中国社会导刊》2014,(29):62-63
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书写人生第二春有奖征文书画摄影大赛”活动,已于2014年1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大赛颁奖典礼宣布启动。大赛组委会决定:本届大赛从即日起刊发征稿启事,2014年4月开始各媒体正式刊发稿件,2014年10月31日截稿,年底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组织评奖。本届大赛由《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新天地》《孝行天下》《中国社会工作、老龄》《中老年时报》《辽宁老年报》《福建老年报》《晚霞报》《老年康乐报》10家报刊共同参与联办。  相似文献   
27.
萧红一生辗转几地,日本之行(1936.7.16-1937.1.3)尤为显著,这段时光被其自诩为“黄金时代”,其间经历强化了萧红对祖国与家乡的热爱之情,坚定了其独立作家精神,加深了其对中国国民与日本国民性的理解。而这一切,也反哺作家后期的人生与写作,使其认识到了中国国民性的觉醒,能够客观公允地认识和评价日本民众。这些所思、所为、所写展现出萧红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沉着、严谨与冷静态度,在面对日本问题上所持有的公允态度与客观立场,并展现了其所持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怀。  相似文献   
28.
面对历史     
高默波先生的《书写历史:〈高家村〉》(《读书》2001年第1期),是谈自己写《高家村》的一些体会和见解。此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高先生没说,读了他的文章,我倒想找来读读,但走了几家大书店而未得见。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读了高文,也可略知一二。高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当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比毛泽东时代提高很多的情况下,不论是基层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很怀念毛泽东。”他发现并思考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农民为什么怀念毛泽东呢?高先生认为:并不是“农村人封建愚昧,农民不识好歹”。过去“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根基于…  相似文献   
29.
历史是小说创作的背景之一,以或直截了当或一笔带过的表达方式存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小说自译者因其兼具作者和译者身份,必然肩负历史书写的使命。汉语平行语料表明,自译者多使用双语文本合力的方式集中再现民国时期(1912—1949)的历史,且在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明与暗两种处理倾向。  相似文献   
30.
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了一批市井小说,它们伴随着寻根文学的兴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思潮。不过,与寻根作家纷纷潜入原始荒蛮的边地和乡土中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不同的是,将叙述焦点集中在城市的他们,却更像是对市井传统的再回首,在古色古香的城市想象中复现了久违的市井空间和市井伦理,因此,这类写作常年被学术界以缺乏现代性特征的由头而拒绝在城市文学的大门之外。然而,看似复古倾向的背后却掩藏着某种现代性书写的萌芽,这种萌芽的表征与市井传统本身的现代性存在着时空与结构上的互文关系,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