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92.
93.
联省自治:二十世纪的联邦主义尝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94.
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讨论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持续至今,在中国文学和文艺学领域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朱先生在《文艺报》发表文章对“静穆”说作出深刻反省后,“静穆”说的肯定论在大陆完全销声匿迹,论坛上形成否定论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肯定论再度浮出水面,与主宰论坛的否定论不时碰撞出丝丝火花,讨论顿生新的波澜,反映出世纪之交人们对陶渊明进一步的想像与阐释。这种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能否立足乃至进而取代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取决于讨论一方的主观愿望,还取决于其论证是否人情入理和周详细密。今年是这场论争的七十周年和朱先生反省“静穆”说的五十周年,故关于“静穆”说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为此,特就讨论中的有关焦点略作梳理,以吸引更多论者参与探索,将讨论深入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95.
<正>近现代以来,《古诗十九首》得到的关注与认可,是无可置疑的,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中国学者梁启超等认为《古诗十九首》成于东汉。①此说影响甚广,又得罗根泽、刘大杰、马茂元、游国恩等学者的继承与播扬,遂致近八十年间无甚异响,几成定论。二十一世纪初,这个众口一词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其中声音最响、力量最大的是木斋先生。木斋先生的相关研究,最能给人启发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6.
文选德 《船山学刊》2003,(1):156-157
二十世纪末文学史总结的浪潮中 ,朱小平的《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即陈书良主编《书斋内外》丛书中的一部 ) ,是一部引人注目的扎实厚重的学术专著。事实上 ,由于许多史实距离过近 ,难于看得十分清楚 ,特别是许多当事人尚在 ,难于排座次 ,定品位。不少为同行们耳熟能详、历历在目的东西 ,裁衡定位稍差分寸或略欠公允都会牵此动彼 ,引人不快 ,所以写一部关于二十世纪文学史的书是有相当难度并要承担几分风险的。不仅要有学术见地 ,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学术魄力。仅从这点看 ,就不能不钦佩作者的勇气。在时代的洪流中 ,湖南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97.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在文学史命名与整体流变的勾勒,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并行书写,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或可作为我们的镜鉴[1]。  相似文献   
98.
林木 《经营管理者》2008,(5):124-127
<正>油画因来自欧洲,在各画种中一向居于贵族的地位,亦如钢琴在各种乐器中的地位一样。但西方的油画,一传入中国,就必然有个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即油画中应有中国人自己的讲究。早在二十世纪初的1923年,就有智者如汪亚尘  相似文献   
99.
我的文化学术道路,涉及三个学科(鲁迅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学方法论).我自幼酷爱鲁迅,自从1955年考取南开大学副博士后,鲁迅研究应该是我的正业.遗憾的是,在"左"的大潮裹挟下,我走过一段弯路.如梦初醒,已是两鬓霜染,首先是一大遗憾.在高校教书,除了深必须广,领导上交给了我一个大题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我力求完美,但遭遇的是遗憾,十年"文革"的资料统统被删去,计50万字,结果只剩了二本半.不能不使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在八十年代中期,文艺学方法论热,但抄抄编编多,出类拔萃者少之又少,我夙好西方哲学,对康德、黑格尔寝馈有年,从这个水平看,愈觉寥寥.古人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的<文艺学方法论>自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到2004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二次印刷,近10000册,我这本书在这一学科中十二年来始终处于高端.可是正在这丰收的愉悦中,我却得了心脑血管病和严重的三叉神经病,时时呻吟,读写俱废,这是我生存受到威胁的最大的遗憾,也是我追求完美的最大的遗憾,假使不生这些病,身体完好如初,我可以写部<鲁迅杂文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已谢绝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约).  相似文献   
100.
印玲 《东方论坛》2009,(6):22-26
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滨海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固然缘于1898年青岛开埠后西方殖民文化的传入,但是其定型则要归因于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人已经开始在青岛的城市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青岛在公众娱乐、文学美术、教育与科技以及建筑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些外来文化元素已走入了青岛居民的生活之中,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青岛滨海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