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4年9月,一部名为《人面桃花》的长篇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出版行为,但现在看来,从面世的那一刻起,它就似乎注定要承载超过小说自身的意义。《人面桃花》的作者格非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先锋作家,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人面桃花》的问世,必然要和一场二十年前的文学运动联系起来,尤其是一场仅有几年就销声匿迹的文学运动。因此,当众多评论家把《人面桃花》以及徐星《剩下的都属于你》的出版,称作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复出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兴奋的心跳。毕竟,作为一场代表着小说创作新方向的文学运动。先锋作家们的兴起与沉寂,都“不仅仅是他们的自我期待,也是历史的和整整一代人的期待”(陈晓明语)。  相似文献   
32.
中国的民族声乐源远流长,论证了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探讨,要以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及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为基础,民族声乐唱法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是与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关的。  相似文献   
33.
良兵 《老友》2008,(6):27-27
父母的心比大海更宽广、更深邃。风霜雪雨中历经再多的艰辛,受到再多的委屈,全都化作无怨无悔,只为儿女绽放最美的笑容。在每一个风起的日子,父母筑起的避风港坚不可摧。当儿女离家远行,纵使相隔千万里,一路总有父母长长的牵挂与温暖的关怀。对儿女,父母总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待到儿女两鬓斑白,在父母眼中仍是孩子。最亲父母亲,可敬父母心。愿天下的儿女都能更懂父母心。  相似文献   
34.
王罡 《华人时刊》2015,(2):72-73
欣赏提要:林散之草书艺术的高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从草书定义上来看。二、从林散之草书的特征来看。三、从《林散之书法选集》的内容来看。四、从名家、专家,以及社会的认知来看。这幅作品是林散之先生亲自选定入书的。一气呵成,流畅飘逸,连画连字,云烟缭绕,实乃"林体"草书的精品力作。作品先后6次出版。  相似文献   
35.
徐洪军 《天府新论》2018,(4):151-158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30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界定与范围;“进步”作家人生经历、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问题”作家人生清白的证明与文学地位的回归;缺失的回忆录与八十年代的文学场;文学史料的保存与文学史实的辨证;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36.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王杰(以下简称王):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年了。1978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开始并没有太明确的兴趣,除了听哲学系的课程以外,也选修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37.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在县一中当图书管理员,兼做报刊发放和敲钟.她早去晚归,尽职敬业,受到了校长和同事们的称赞,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前几日和母亲聊起妇女节.母亲说:"那时妇女节的意识很淡漠,只是那天,校长开个简单的茶话会,吃糖,嗑瓜子,领导向全体女同志表示节日的祝贺,没任何福利,倒是可以申述自己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譬如...  相似文献   
38.
一记得很多年前,《天涯》杂志的李少君说有人想编一本回忆80年代的集子,要我也写一篇。2002年1月,我写了《作为“思想剧场”的八十年代》,大约7000字。不知李少君说的那本集子后来是否出版了,但新世纪以来,我一直觉得回忆上世纪80年代之于我们这一代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  相似文献   
39.
叶兆言 《东西南北》2014,(16):80-80
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老一辈人都有深刻记忆。记忆这玩意很有意思,像一张褪色老照片,无聊时打开看看,常会引起不一样的感受。对于上岁数的人来说,计划经济不陌生,它与生俱来,我们刚一出生,就仿佛阴影一样紧密伴随。我们都用过粮票,用过布票,这票那票掰手指数不过来,当年有一种豆制品副票,编好号的,到日子发通知,某号可以买酱油,可以买鱼,买酒,为什么叫豆制品副票,而且全国各地统一称呼,没人能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40.
电表的变迁     
王莉 《社区》2012,(18):50-5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在砖混楼房。楼房共四层,每层三户。那时电表入户,每月电业局查总表开出电费缴纳单,再由楼道里的住户轮流到每家每户抄分电表,收取电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