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路曲 《学术界》2012,(9):99-108,286,287
文化提供了一种让人们相互了解动机和行动的意义系统,从而制造着人们斗争的动机和方式,但同时也制造着终结冲突的动机和方式.冲突既是对文化所界定的利益的追求和竞争,也是参与者对身份的不同诠释.文化或社群的共存一方面既不能通过促进某个文明或社群的“普遍性”来实现,也不能通过强调其“特殊性”来实现,而要通过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来实现.在多元文明的世界里,建构性的道路是放弃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  相似文献   
82.
依然在路上:穿越历史大弯道的个人与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和20世纪是两个独具个性的百年:前者以建构"大写时代"为己任,后者则以力促这类"大写"的终结为标志。关于主体的人、知识体系、历史模型、政治意识形态的论争,构成了"大写"系列的几个主维。其中,自由的迷影随处可见,公平和正义始终是基本的追求。20世纪晚期的历史巨大弯道的成型,带动了各种末世之感、灰色幻象和生活中的阵阵逆潮,理论的回波与新潮也异常激涌。当代社会学领悟到了来自实践的邀请,"历史终结"的话语并没有阻断生活的巨流,我们"依然在路上","弯道上的中国"正以独有的方式对这个历史时刻作出积极的回应。在个人、群体、阶级、阶层趋向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同时,社会对共同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制度创新和意义创新能够推进利益的共同性和意义的共同性。这样,越过弯道的经历将化为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3.
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作者在来稿中出现一些带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下要求,请作者在投稿时参照执行。1.摘要的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对摘要的定义、类型、要素以及撰写文摘的注意事项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但我们收到的稿件中相当一部分摘要书写不规范,摘而不要、摘而  相似文献   
84.
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遍性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哲学与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哲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通”,可以用“共通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科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同”,可以用“共同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通”的意义是,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一“共通性”的境域。这个“通”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存在原初的生命情态。这人类存在原初生命情态的“共通性”之概念哲理表现,为哲学;形象表现,为艺术;由仪式、功夫、仪轨而引向精神修炼,达到存在转变中的生命实现,为宗教。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此一“通”的精神,这使它能够代替宗教构成中国文化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关注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这种“通以显体”的精神,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中国“固有民法”是近代以罗马私法为参照产生的概念,其所对应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有关婚姻、家庭等身份关系和商品交易等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中国“固有民法”和罗马私法在表达形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罗马私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化的民法典形式,并为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提供了理想模本.而多层次的中国“固有民法”以成文法典中零散的相关民事规定、民事习惯为主要表现形态.中国“固有民法”与罗马私法用不同的民法表现形态追求着“诚信”等相同的法律理念.近代以来,中国继受了以罗法私法为源头的德国民法典的表现形态.对中国“固有民法”和罗马私法两者之间差异性、相同性以及融合性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中国近代以来继受德国民法的本土资源,以期为当下中国民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中西比较视野的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86.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对基于“五个认同”的新型民族关系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全面落实。为了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守正创新,从历史文化和政治政策两个视域强化以下九个方面的认知。在历史文化视域:铭记历史,立足国情,不忘初心;增进共同性和交互性;以“一”统“多”;推广普及全国通用语言;民心相通,感情交融。在政治政策视域: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7.
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对“2 0世纪中国文学”观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 80年代中期提出的“2 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是应学术界、文学界解放思想、突破政治对文学束缚的时代性要求产生的 ,显示出其世界性、全球性的研究胸怀与视野 ,受到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但是 ,时至今日 ,这一文学观又有明显的局限 ,这主要表现在未能突破文化对文学的束缚 ,成为一个非文学性命题。这种非文学性具体表现在现代性、共同性和文体性三个方面。进而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性”思路 ,即以“文学穿越文化政治”的思路代替“文化政治推动文学”的思维 ,从而体现文学对文化政治现实进行“本体性否定”的文学性要求  相似文献   
88.
刘成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0,(4):110-112,121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 ,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消极作用的综合反映 ,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 ,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综观各个时期的犯罪现象 ,在犯罪行为的性质等一般特征方面具有共同性 ,又往往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其特殊的表现。本文拟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犯罪现象及其预防和控制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 )转型时期犯罪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正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为中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的更替与重构 ,对我…  相似文献   
89.
刘琰 《现代交际》2010,(10):21-21
共同侵权行为制度的确立,旨在对共同侵权行为情况下发生的受害人损失进行填补和对受害利益进行保护。而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的界定是理解共同侵权行为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是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本文从共同侵权行为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学界对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特征的不同观点,并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90.
谷苞先生基于传统边疆“文化主体性”叙事中轻视边疆人文贡献、单线叙事遭遇挑战以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区域观”等理论基础,提出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其内在涵括农业区和游牧区的互补共生、农耕与游牧均依托土地辛勤劳作以及两大区域均秉持“大一统”理念等内容。该思想既有别于传统的边疆观,也跳脱出西方“共同领域”内在逻辑,为赋能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谷苞先生从中华民族多元主体交融互动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提出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理论,对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