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60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7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316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提升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并归纳了其原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相似文献   
142.
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凝聚力是由企业精神、制度体制、管理机制、文化环境以及职工思想状况、利益追求、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许多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表现在人们身上的一种有序化的整体结构内力。  相似文献   
143.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的56个族,是历史上众多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整体上的认同和思想文化上的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赋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上升为爱国、振兴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44.
温馨 推行“以情感人、用情管人、靠情留人”的亲情化管理以来,双星集团想方设法为员工创造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员工感受到“家”的归属感,“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久”。  相似文献   
145.
张国庆 《领导文萃》2010,(19):48-51
<正>艾森豪威尔:有大局观,方能成为好领导敢于担当,凝聚力源于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艾森豪威尔可谓大器晚成的典型,在为赴欧作战的美军选定统帅时,艾森豪威尔只是一名新晋升的少将,出人意料地被委以重  相似文献   
146.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7.
安溪县西坪镇是中国铁观音茶“发源地”,本文结合实际,较深层次的阐述了西坪镇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8.
民主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可以使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具责任心;企业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会不断的创新发展,更具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9.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战斗和工作的坚实后盾,是党全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决定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成为正确执行党的任务、紧跟时代潮流的首要工作。我们要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强化党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素质与能力。我们可以从加强党的执行能力与管理制度着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争取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0.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