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41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89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839篇
社会学   343篇
统计学   3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畅想2016     
《成才与就业》2016,(Z1):78
2016年来啦!新年新气象,你有什么计划和梦想,为什么?为了执行计划、实现梦想,你准备怎么做?本期“新近热议”栏目,就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个话题。还没想过2016年计划的同学可要抓紧哦,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52.
“天根游于殷阳”章包含两位寓言人物和两处寓言地名。关于人物,天根寓意“不知”,其是《应帝王》首章的真知与天德的基础;无名人寓意“不治”,体现圣人对治理问题的超离。关于地名,殷阳象征“知”,蓼水象征“不知”,二者分别对应于《应帝王》末章的儵、忽,在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中皆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浑沌则代表着庄子对二者的统摄。“天根游于殷阳”章以“不知”和“不治”两种应世方式的内涵为主旨,强调应将“不知”升华至真知和天德,实现无为而治,亦应在思想世界中为“不治”保留一席之地,防止形下治理事务对形上精神自由造成拂扰。由“知”到“不知”,再到真知和天德,对这一演进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中人类社会由乱世到至德之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3.
54.
天、地、人是古代中华民族对宇宙整体的总的看法,是研讨一切具体事物所共通使用的理论原点。古人从天文现象、气候更迭、天气变化等“天”象中观察到“时”的变化,从地形地貌、植被物产、位置环境等“地”貌中发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人禽的二重化、圣凡二重化、性情二重化中明确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操守、价值判断。就认识对象而言,“天地人”是整体的、系统的;就认识过程而言,是从天→地→人的以大观小、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模式;在“天地人”整体内比较而言,人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5.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对神灵的认知和对人自身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思想色彩,也展现了对人的认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当今中国政治思想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56.
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发现,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使用丰富。基于自建中国文化外译平行语料库研究发现含"天"字文化负载词中"天"代表着我国哲学、宗教、伦理等三大文化领域的特色文化;其英译过程多运用省译、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使得文化因素在翻译前后实现了文化信息功能对等。含"天"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对指导翻译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7.
在《尚书》经义系统内部,"受命"作为与一种"天—人"秩序密切相关的重要观念,贯穿了经文中关于历代圣王政教实践的记述.《皋陶谟》中提出的"天工人其代之"论断,表明了"天—人"秩序落实于人伦—政治实践领域的必由进路."天工"即由"天"降于人间的职事,"天子之位"即"天工"等次秩序中的最高统治分位.王者依照"天子之位"的职权...  相似文献   
58.
韩水法  Zhu Yuan 《孔学堂》2023,(3):20-49+125-143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59.
子夏“贤贤易色”章承接上章,运用反讽质疑了孔子孝、悌的互文使用和文、质的轻重区分。子夏的观点是:孝、悌有内外之分而文、质应同时并重。随后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章,孔子阐释了文、质的轻重关系,主张一种涵盖了孝、悌的忠信论,批评了子夏“吾必谓之”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0.
"天"及"天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所预设的道德彼岸."天"及"天命"作为文化概念的提出在西周初年,其道德内涵则因周公而确立.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天命"思想,使"天命"由眷顾天下的统治者进而惠及每一个有德者.个体"体天命"的过程亦是"天命"的道德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