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曹洞宗是孕育在江西这块土地上的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它以独特多彩的风姿作用于它植根的土壤,对赣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花香域外,历千年而佛灯不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曹洞宗是先人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赣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2.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相似文献   
23.
一杯茶水     
《阅读与作文》2009,(11):77-77
南隐是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教授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相似文献   
24.
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住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因为他知道其实宽容是一种爱,通过宽容可以达到无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佚名 《老友》2008,(10):49-49
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行有得,撰诗一首,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  相似文献   
26.
[提要]《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陈述了无迹正诲禅师的生平事迹、求法经历、追慕度门兰若以及复兴玉泉寺等事宜。不仅如此,该碑文还构建了自大唐神秀至晚明常镇、正诲及了凡乘时这一时段北宗禅的传承谱系。在梳理、校释《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碑文内容的逐层分析和品读,进而诠释该碑文对“北宗禅的谱系构建”“唐以降北宗禅发展的图景”“北宗禅僧与士大夫的互动”“佛门僧众对南北两宗的立场”以及“北宗禅修行方式上的转变”等方面的诸种影射。同时,文末还以《度门寺无迹禅师碑文》为中心,梳理了无迹禅师的一生行事,并列出简要年谱。  相似文献   
27.
"格物说"既是朱熹时代社会精英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应对禅宗挑战的必然结果。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朱熹于秩满候批之际,为柯国材撰写《一经堂记》,突出《大学》"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而早在绍兴十年,侍郎张九成、状元对汪应辰登径山问道,谈"格物之旨",大慧答以"物格说"。时佛教界领袖这种以禅释儒之"格义",说明该时代社会精英对儒家《礼记·大学》经义的重视。追溯思想史上朱熹与大慧的潮州之会这一历史公案,既可以揭示朱熹注解《大学》"格物补传","开一新传统"(牟宗三语)之序幕的隐微之处,也可以阐明朱熹理学(新儒学)以"格物致知"作为开启"下学上达"之锁匙。  相似文献   
28.
星云大师 《社区》2012,(5):19-19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盘永琢禅师。他一生接引学人,要求具有佛心和高贵的道德。他说法事理圆融,深入浅出,不仅易懂,还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发问,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信徒很多。  相似文献   
29.
袁浩 《百姓生活》2012,(5):46-46
炎炎夏日里,一位小和尚问曹山禅师:"天气这么热,我们该到什么地方凉快一下呢?""到柴房的热火炉里避一避吧!"禅师说。  相似文献   
30.
一个青年特意向一位禅师求教。他说:"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禅师缓缓地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