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153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40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076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2231篇
社会学   204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01.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要转学科本位为人性本位。本文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现呈文于此,望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902.
本文选取先秦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庄子和韩非子作比较研究,从他们对"人性"内涵、人性论的倾向以及因此选取的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人性论思想,并在对其异同比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阐发。  相似文献   
903.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04.
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故事文本的研究,重点讨论故事的叙事手法产生的种种悬念,及其对故事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相似文献   
905.
在时代、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爱玲以一种个体生命的悲观情绪书写了人类处境的悲凉之感,进而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性生存的困境,为当代人性世界的研究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  相似文献   
906.
试论儒学性善论及其与宪政精神的疏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人性理论,其中,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性三品等三论共同支撑了儒家文化性善的人性理论大厦.儒家文化并未能孕育西方式的宪政,事实上,儒家文化在根本上与宪政精神相距甚远.具体而言,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天人合一论对人主体性地位意识的消解,使儒家文化缺少对人性尊严的超验性认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意识的缺失.其二,人性本善论和对人主观自律能力的高度自信使儒家文化对权力的腐败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未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方案.  相似文献   
907.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08.
陈远 《船山学刊》2007,(4):169-172
本文通过对沦陷区的时代背景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分析,探讨了上海沦陷与张爱玲文学创作之间丝缕的联系,总结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两大特色: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从而论证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不但并未缺乏历史感,反而真实的反映了乱世儿女的仓皇与无奈以及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卑微与渺小,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沧桑感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909.
人性的牧歌     
黄宁 《南方论刊》2007,(Z1):118
在绘画中,无论怎样避免,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更重要的是人性在绘画当中的自然流露与追求。综观中西方绘画,对人的"自我本性"的表达,始终贯穿在绘画的发展当中。  相似文献   
910.
沈从文小说中以写水文字居多,这和其所处湘西水域无法分开,"水"作为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原型,寄寓着人性之美,渗透着作者孤独情结的生命体验。考察其作品中水原型的意义,就在于发现隐伏在原型中的精神文化心理与作品的深层意蕴的内在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