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宋妙 《天府新论》2005,(Z1):258-259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聚居省之一.关于四川客家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众多学者已作过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移入情况、原因及来源地和移入路线几个方面对四川客家人的来源问题作一简单总结介绍.对于清朝前期移入四川的客家人的具体数量还有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42.
《源流》2012,(1):42-42
身处梅县优美的自然风光中,连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缓慢的。梅县地方虽小,却拥有1个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雁鸣湖、阴那山灵光寺、叶帅纪念园3个4A级景区。在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各类鸟类栖息于茂林修竹之中,绿意浓郁的茶田一望无际,外地游客与本地客家人一同坐于其间,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43.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充满着汇聚、分散、组合、迁徙的涌动,分分合合,相互渗透,造成了民族的凝聚.在这个浩大的人群流动中,有一个独特的亮点,闪烁着,不绝如缕,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44.
当前在客家人研究领域,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纷纷被纳入"客家人"的范围.从学者们所提出的"客家人"概念的内涵界说可以看出,很多"客家名人"并不应该列入"客家人"范畴内.本文仅以唐代名将郭子仪为例对"客家名人"的属性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45.
李程 《源流》2020,(2):96-96
“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元帅的梅花诗如三春暖阳,让梅州乡亲胸膛热流激荡。纯朴的客家人既有“心如铁石”的坚忍不拔,又有“玉骨姗姗”的和衷共济。因此,梅州人乐意以梅花自喻,而且喜欢植梅、赏梅、咏梅。梅州境内,遍地梅花,但花魁当推“潮塘古梅”。2018年暮春,潮塘古梅荣膺“中国最美古树”,是梅州唯一入选的古树。潮塘古梅树龄千年,广东树龄最长之古老花梅,填补了我国野生古梅分布之空白,以生长地为命名为“潮塘宫粉”,录编入《中国梅花》。  相似文献   
46.
社会史研究取向始终将学术眼光向下,学者走出书斋亲临历史现场进行考察,调动了基层草根文史工作者的热情.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十年来的历程表明,学者与草根之间的互动,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史料发掘利用上,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47.
纵观粤西地区发展历程,客家人价值品质对于区域变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粤西客家人的价值品质主要体现为: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价值品质内核、坚韧而不言败的精神意境、勤俭节约品质的基石效应、礼仪兴邦内涵的价值传承。在历史与现代的发展交融中,全面审视粤西客家人的价值品质,有助于客家文化发展中精神内涵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8.
现代赣南客家人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具有蜚声中外的优良的客家精神和文化传统。然而,赣南客家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当代潮流面前,也还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应引起大家警醒。如:轻商意识、依赖意识、自负而又自卑的意识。  相似文献   
49.
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至今仍妇孺皆知,除了其音乐悦耳、歌词富有故事性、便于记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体现客家人生活特色,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而得到客家人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对该山歌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独特的群体内心世界进行读解,剖析了客家群体心理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0.
老鼠叛     
《社区》2014,(30):56-57
老鼠板是汉族客家小吃之一,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一带,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又惯称粉为“板”,因此称为老鼠板。后来传至台湾,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从洞眼(目)中搓出粉条。由于“筛”的闽南语近似“苔”,所以俗写为“米苔目”,后来流传至马来西亚被称为“米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