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姚才刚 《船山学刊》2008,(4):198-200
明儒李材反复阐述了《大学》“以修身为本”的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修身的方法。修身对于当代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代人修身,可以批判地借鉴李材的修身学说。  相似文献   
32.
说感性涵养     
张伟 《阴山学刊》2014,(1):112-112
当代人感性能力的衰退,是一大重症。有人调侃说,孩子们熟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却对枝头的鸟啼丧失了感觉。全国政协常委叶小纲提出,国民感性教育亟待加强。高品质人才的突出表现是具有良好的感性素质,艺术修养、审美素质、感性智慧,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3.
李白洁 《安家》2006,(9):30-35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住宅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的掩蔽物,它已经发展成为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和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产品.由于购房者对住宅设计师和房地产商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要设计、建造出更适合于当代人生活、居住的住宅.  相似文献   
34.
脆弱的教授     
韩寒 《现代交际》2007,(4):18-18
今天早上上网看见一个新闻,又和龙有关。还是上外的一个金姓教授。关于龙不龙的,我觉得没什么好争论的。因为此教授觉得龙不是什么好东西?是啊,究竟什么算好东西呢。按照当代人的理解,钱和房子算是公认的争议最少的好东西,中国的图腾索性就是  相似文献   
35.
环境权是一项以享用良好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权利,其权利主体主要为当代的自然人。不过,为防范当代人合谋滥用环境资源而造成代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应赋予后代人有限的主体资格。单位不是环境权的主体,尽管某些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确实需要以良好的环境作为外在条件,但单位本身并无享用良好环境的内在需求;再者,良好的环境条件也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权、自然资源权等其他制度工具来保护和实现,没有必要画蛇添足赋予其环境权。国家不是环境权的主体,而是宪法上基本环境权的义务主体,但在国际法层面,国家不仅享有对本国环境资源的主权,还可以成为该国公民环境权的受托主体,通过国家主权和环境权信托两种方式来维护本国公民的环境权益。人类可以但没有必要成为环境权主体。自然体不能也没有必要赋予环境权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从当代人能否研究和撰写当代史(国史);国史学的属性或定性;国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史学的特点、科学性或学术性;国史学研究的方法;国史研究的分期问题等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并对这一研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37.
“合”,三口相同,是为合,引申为会合。从古至今,“合肥”之“合”都指向人的会合。城市,成了当代人栖居、生活的最广阔、最活跃场景,而到了当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人群“会合”之所又开始在“云”上汇聚,诞生出“云上之城”。合肥,能否在这场新的“会合”大浪中勇立潮头?  相似文献   
38.
龙瑞 《中华魂》2014,(18):50-51
花鸟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从扬州八怪到赵之谦、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林立,把花鸟画推上了一个历史的高度。若站在传统和传统延续的立场上理论,许多人都会同意,在中国画的众多分科和分类中,写意花鸟画是最难画好,最难出成绩,也是最难突破前人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当代花鸟画如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一直是当代花鸟画家们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9.
当前,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地位显而易见。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呈多元化态势: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外来的和本土的,有进步的和落后的,有积极的和颓废的。这种交织直接冲击着当代人的思想意识,造成社会上的信仰危机现象,进而影响着当代人们价值观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处理好这一问题,这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对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40.
郭毓玲 《社区》2008,(18):24-25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等传统读物也要求每个子女要孝顺父母。从“孝顺”这一个词语的结构看,“孝”的要求,就是“顺”,也就是说,要顺从父母才是孝。孝顺是一味地顺从吗?是《二十四孝》那种传统的孝顺吗?其实在很多子女的内心世界里,对父母是“孝”,但不一定“顺”。也因此,有了孝顺的“原则”问题。我们通过三位子女的做法和观点,来表现当代人对孝顺“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