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任维忠 《中华魂》2011,(5):37-41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观点是其剩余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资本论》全书,在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专门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接着在第二卷、第三卷逐步展开,重点在揭示资本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此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性。  相似文献   
52.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资本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融合中,形成的以数字、数据符号为标识的社会图景,它以数字世界的“现实性”掩盖了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现实性,个体沦为“自愿深陷其中”“不愿自我挣脱”的数字拜物教徒。立足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梳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生成逻辑、指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幻象、透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本质对探寻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秘密,它是人类中心论和一切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深地根植于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54.
物自体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性生成与理论形态的实体性外观,这表明它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物化背景下才可能呈现.物自体就是形式理性对剩余价值的物化认知,其生成逻辑同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由使用价值转向价值形态,再到剩余价值研究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它的产生是形式理性对现代性的把握从自然领域转到交换领域,止步于资本生产领域,理性自身逐步膨胀、亦逐渐萎缩的过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交换逻辑批判.物自体暴露了从交换原则出发理解现代性的困境,实践理性处在从交换逻辑向生产逻辑转换的关节点上.  相似文献   
55.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物的功能走向了零度化,符号形式取得了至上的统治地位。在消费世界中,一切物品都以符号化形式存在着,就连“美丽”也不例外,人们对“美丽”的追求被化约为一种符号运演的过程。“美丽”的符号化折射了一种深层的社会逻辑,反映了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掩藏着深层的拜物教逻辑。  相似文献   
56.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 ,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他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58.
唯物史观与主体性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主体性哲学与货币的产生及其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国内外学界鲜有论及。马克思虽然从宏观视野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发生学逻辑,但对货币与主体的关系却没有详细的论述。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从商品交换形式的分析出发,为主体性哲学的产生及其与货币起源的关系找到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深入探讨了商品的两种抽象即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的内在关系,并把货币看作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化的功能性中介。在此基础上,索恩-雷特尔抓住了货币在中介过程中所展现的抽象同一性与认识论主体同一性本质的一致性,以及货币所形成的社会综合对主体的影响,最终得出主体性出自货币这一根源。货币一旦产生,主体性与货币的关系就不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发端于货币的主体性始终处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压抑之下,进而导致了对主体性的遮蔽与新的支配。  相似文献   
59.
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具有鲜明的历史生成性.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进路上.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立,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社会意识"层面,而是不断深入到"社会存在"的层面.这种批判进路表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不只是关涉"社会意识"的问题,更是关涉"社会存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不是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现实语境,抽象地描述自由平等观的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质性的维度,探寻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历史性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是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展开而不断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是无法被僵硬的定义所限定的,而只能通过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及其矛盾运动的研究来加以阐明.借此反观目前学界存在的关于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两种基本解读路径,可以发现它们恰恰缺失了这种历史生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60.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03,1(5):31-37
拜物教批判理论 ,是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物化统治与物化意识已经成为自然性的存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就需要从意识上打破拜物教思维。在此基础上 ,鲍德里亚进一步认为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与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对符号的崇拜替代了对物的崇拜 ,这种符号崇拜在身体崇拜中达到了极至。因此 ,拜物教批判必须从生产逻辑批判走向符号逻辑批判 ,才能打破符号统治一切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