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在对商品、货币、资本三重拜物教的分析中,马克思指出了拜物教的实质与产生条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也存在着拜物教现象。从理论上讲,我国也客观存在着产生拜物教的条件。因此,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对于我们在拜物教存在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消极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的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入手 ,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分析 ,为研究日常生活的消费层面提供了新视角 ,并深化了西方的异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3.
在《“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中,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拜物教批判在这种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物神”的双重维度则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更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之一。他认为批判不应止步于解蔽式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包含着价值认同和审美解放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拜物教意识也随之增强.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的盲目追求导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被无情破坏,严重损坏人民利益.因此,对拜物教理论的研究对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坚持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5.
意识形态内在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展开于意识形态场域、内在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挑战表现为:阻障社会治理多元协调目标的生成、限制社会治理认知质量的可靠性、抑制甚至摧毁社会治理的可能性、窒息社会治理创新可能性、弱化社会治理主题选择的恰当性、销蚀社会治理批判的有效性。社会治理并不具有自足性,不能在其自身限度内避免和有效应对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因此,决不能盲目膜拜社会治理,必须对其功能限度及意识形态对其严峻挑战有清醒的认识。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挑战有效对策由以确定的根本依据,在于社会存在的内在客观要求。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挑战的有效对策,呈现为基于此依据的由多环节构成的对策群。  相似文献   
76.
77.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尽管马克思有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在城镇与乡村的对立中隐晦地表达了对空间的某种程度的强调(在<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但是,马克思忽略了历史进程中空间的自主力量,空间只是被视为诸如生产处所、市场区域之类的自然语境.  相似文献   
78.
虽然马克思关于经济拜物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但他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最后落脚在《资本论》第三卷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不同形式的瓜分问题中。在与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利息、地租和商业利润中,资产阶级再一次将资本的剥削本质更深地遮蔽起来。这是一步步造成资本拜物教神秘幻象背后的客观关系转换机制。这也是一种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隐匿起来的有中变无的戏法。  相似文献   
79.
赵志浩 《北方论丛》2014,(5):116-119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人们追求"符号消费",崇拜"符号价值"。"符号"成为人们追求品味、自我满足和社会认同的手段,已被"消费符号"所异化和操纵。"符号异化"的原因在于企业和媒介对"符号"及其意义的宣传,以及个体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符号价值"概念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人们消费无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0.
苹果拜物教是我们时代的隐喻,尽管苹果有理由受到人们的崇拜,但崇拜的方式却值得反思.事实上,当舆论把iPhone4S解读为iPhone for Steve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向我们指出了以iPhone女事件为代表的苹果拜物教现象的真相.如果说“商品拜物教”是iPhone拜物教的本质,那么产生“苹果拜物教”现象的根源既不在于苹果公司,也不在于“果粉”,而在于当下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