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0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70篇
管理学   3848篇
劳动科学   405篇
民族学   119篇
人才学   364篇
人口学   250篇
丛书文集   3348篇
理论方法论   687篇
综合类   5911篇
社会学   889篇
统计学   1901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1216篇
  2013年   1064篇
  2012年   1214篇
  2011年   1443篇
  2010年   1241篇
  2009年   1163篇
  2008年   1485篇
  2007年   990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786篇
  2004年   638篇
  2003年   693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76篇
  2000年   512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本文浅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2.
中国城镇消费的二次支出系统估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需求分析中常用到线性支出系统 ,但由于线性支出系统假定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变 ,而实际上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对同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主要利用二次支出系统来估计分析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以克服这种局限性 ,从而深入地探讨了需求与收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河南省农户的消费倾向明显偏低,根据持久性收入理论,其主要原因是不稳定的预期收入、农业市场风险、气候因素、流动性约束、社会保障问题等。在针对这个现象的实证分析后,提出的具体建议是: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必要和良好的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及良好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84.
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瑞士著名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就提出现代意义上的货币需求概念,并探讨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以“恒久性收入假说”论证了长期货币需求是大体稳定的。在我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将通过融资方式来具体分析我国的货币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85.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但是,因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导致的贫富差别并不等于两极分化,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当务之急是要对收入过高和过低的两头进行必要的调控,重点是解决贫困问题,将低收入层的收入水平升上去。同时利用国家的财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86.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重大的经济热点问题.然而,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程度到底怎样?未来的变动趋势又是如何?本文从实证的角度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同时结合经济理论分析了引起这些情况的原因和提出了有效抑制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
88.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根源的基础上 ,尖锐地指出了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许多弊端 ,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具体地说 ,政治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由之路 ,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效途径 ,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把生产要素当作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无论何种方式参与分配的依据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非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但在市场经济中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0.
认为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转移 ,迫使职工参与生产获得收入的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动 ,因而在对单一劳动收入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探讨了劳动与资本并存的拥有财富的收入途径 ,提出了建立我国职工收入的新结构 ,并分析了双因素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