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448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883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元代下层文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迫以“移宫换羽”为业。清初署名“于陵孟公”者在跋宋徵璧散曲时云:“今乐府不作,古诗不歌,欲人时时传咏,必出于元人优伶之调。”这“优伶之调”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明,在元代,广大下层文人确实与优伶间存在一种强烈的文化同构感———即元代文人的优伶意识。这种意识通过元代文人的自贱的身份潜认、戏谑的文化本性、狷介的角色仿形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2.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以怀故悼逝为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通常表现了生者对亡者的无限追思,以情感的悲剧性引起读者共鸣,当中还渗透了文人对人生世态的诸多感悟。本文从怀故悼逝之诗所表现出的生死观、个人身世感等方面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莺莺故事在宋金时代的阅读:一是在上层士大夫文人诗词唱和中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一是在市井中的流转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新价值和新观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彼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94.
韩石山的《鲁研界里无高手》是一篇缺失理性、脱离实际的虚夸之作。这种故作高论的“酷评”给严肃的文学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得文学研究出现了非理性倾向。笔者以这篇文章为由头,全面检视了韩石山的批评,认为韩石山缺乏基本的批评理性,有失知名文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995.
渌水亭是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主要探讨它在清代初期出现的意义,揭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认为,渌水亭表征着明清易代之际,满与汉、北方少数民族和江南之间文化上的对峙、冲突和融合,微妙地折射出清初京师对江南的武力征服和文化上对江南的倾慕和向往,负载和发挥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6.
2009年初北京大学受赠一批西汉时期竹简,竹简内容除了十七种抄写于西汉中期或是久已亡佚,或是独具特色之古书外,另有两篇赋体的文学作品,其中一篇定名作《妄稽》,形式以四言句式为主,内容则叙述当时一个士人家庭中发生的故事,通篇含有浓厚的俗文学特征。而《文心雕龙·诠赋》以为赋体在汉初经陆贾、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枚皋、东方朔等文人将其开端发展,继承扩大后,形成赋作有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等雅正端肃之内容特色。  相似文献   
997.
晚清中、朝文人间的交流是晚清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朝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韩客诗存》一书收录的文人日记、往来书信及唱和诗歌等文献,可再现晚清中、朝文人交往的具体场景。汉字是其交流的形式载体,汉文化传统是其交流的思想渊源,汉文化认同是其交流的心理基础。《韩客诗存》反映的中、朝文人在晚清时独特的交流形式、交流内容、交流心态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制度文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脚注趣史》是美国史家安东尼·格拉夫敦的一部著作。该著考察了史学脚注从17世纪的发源到19世纪成为职业史家的必要工具的过程。格拉夫敦本人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他在学术旨趣和方法上深受莫米利亚诺和潘诺夫斯基等学者的影响。近年来,他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力的上升标志着西方史学自身的转向,而《脚注趣史》既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也是他的影响由学术圈扩展到知识大众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对史学脚注形成的讨论来探讨自17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重要阶段的特点。在追寻脚注形成的缘由时,该著着意避免目的论式的分析,同时挖掘大量被现代学术史忽略的人物及其贡献,对不少重要的史家的史学特点也做了有价值的重估。该著提醒读者,脚注和史学撰作的紧张关系源自于现代史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