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37篇
理论方法论   71篇
综合类   2089篇
社会学   126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方言》版本流传及文字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目前有宋本、明本和清本等不同版本。为了使《方言》更接近古书原貌,先后有戴震、卢文、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人对《方言》进行校订。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方言》及郭注本逐渐接近古书原貌,为后人对《方言》进行研究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962.
作为现代白话文的前身,晚清白话文值得重视。尤其是二百多种白话报刊,在晚清启蒙思潮中,已然成为对社会大众最具影响力的白话读物。经由文言/白话、官话/其他方言、官话/模拟官话的抽样报刊文本比对,可以发现,由于方言的局限性,希望以官话统一全国白话文的努力于是成为晚清白话文的主流。不过,官话更接近日常口语,无法容纳新名词;同时,官话也仍然是一种方言,其中一些地域性的词汇并不具备通行全国的质素。因此,现代白话文还需从夹杂大量新名词的梁启超的"新文体"中有所借鉴,而从晚清的官话到日后的普通话书写,也需要经过词汇的选择和提炼。  相似文献   
963.
民俗情境,指民间文化传统规约下与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处境。福建汉族的共同的婚姻观,婚姻制度和婚姻仪式,形成了共同的婚俗特点。主要差异表现在具体仪式之中,具体的名称、词汇也根据地方方言的不同会有所区别。对福建方言语汇中的婚姻习俗语汇,进行民俗情境的考察和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福建民俗及其地域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964.
对杜诗中"吴体"的认识,由宋迄今,说者纷纭。清人梁运昌于《杜园说杜》中所提出的"方言谐词"说,经检验,是最符合"吴体"之"吴"的特性的。梁运昌的"方言谐词"说,是建立在黄生"俗体说"与许印芳"吴中歌谣说"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方言谐语"中的"吴声"之缘故,而使得杜甫的《愁》诗出现了平仄"不谐"的现象。而这种所谓的"不谐"现象,实际上为宋人以当时通行"官话"的四声进行验按的结果。而"拗体"之说即因此而始。所以,"吴体"的准确定义应为:凡篇中杂以吴地方言俚语及其声调(即"吴声")的近体诗,即为吴体。  相似文献   
965.
西夏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敬语用■表示,在总结其用法的基础之上,认为■来源于中古汉语西北方言的“我弥”。复数敬语“gia mji”的词尾弱化,与前面的人称代词黏合,合音作*giam。  相似文献   
966.
文章主要讨论敦煌文学所见山西方言的语音现象,包括深臻曾梗通五摄同韵、宕摄唐韵失落鼻韵尾后与果摄同韵、清青韵失落鼻韵尾后与齐韵相同、假摄开口二三等字同韵、止摄开口三等字同韵等.这些语音现象说明山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967.
说“疙瘩”     
本文试图追查"疙瘩"一词的最早用例、义项的发展演变以及词形之间的关系。"疙瘩"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写法多样,共有六个义项,其中有三个义项进入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义项很丰富。当"地方"讲,只在东北方言中出现。  相似文献   
968.
通过网络及电视等现代传播渠道,<牙尖道>、<斗地主>、<成都好吃嘴>、<假老练与风车车>等一批成都方言版流行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这批歌曲还原了成都市民的生活原生态,将普通话无法诠释的成都味传达得浓郁鲜香.它们以号称是"首张地道成都味川普专辑"的<牙尖道>为代表.出于对平凡人生的强烈认同,<牙尖道>写了许多经典化的流行音乐不可能涉足的内容,其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操着一口地道的川话,挟带着成都人特有的慵懒散淡气息,以极富现代都市感的旋律,将关于成都及成都人的生活故事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娓娓道来.<牙尖道>表现的生活内容恰恰是用规范的普通话来表达注定要遗漏的部分,凸显了本土文化的独特.这既决定了<牙尖道>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它难以走出本土本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69.
运用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得到的新鲜的方言口语,从汉语方言与汉民族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的关系上,分析汉语言文字对地方文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民俗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70.
汉末刘熙的《释名》,虽然是一部采用声训的方法,对当时的汉语通语进行词源探索的一部著作,但却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的方言,尤其是刘熙的故乡青徐方言的宝贵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包括当时方言的部分词语,也记载了当时方言音读的某些特征,而且还有一些发音方面的细致描写。这无论是在方言的描写研究方面,还是对后来的审音之学,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