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4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635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14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估算了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5-2010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广义矩法对影响我国人均CO2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为依据,采用沃德法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域,并对各区域的碳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人均CO2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呈N型曲线的关系;碳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区域能源强度、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52.
涂正革 《中国社会科学》2012,(3):78-94,206,207
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研究结果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万吨(MT),但是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经济结构重型化加剧碳排放的增加,制造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56MT;技术进步推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动力,能源强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3MT;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密度居高不下,能源结构变化的减排效应并不显著,但是,综合碳排放密度下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现出能源结构优化的迹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3.
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0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4.
李志学  孙敏 《统计与决策》2016,(10):124-127
文章收集2010年各省市的碳排放量有关数据,借鉴谭丹、黄贤金(200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计算出全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按照碳排放总量的高低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中、低碳排放区域,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排名均存在明显不同.针对存在的不同,文章从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环保技术三个成因方面进行统计观察.  相似文献   
55.
在当前服务业景气"微波化"的背景下,采用四区制马尔科夫混频动态因子模型,从增长速度和波动强度的双重角度对中国服务业景气不同阶段的运行特征进行详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景气波动主要呈现低增长―低波动状态,其次为高增长―低波动状态,且不同阶段之间的转移概率呈现非对称性;中国服务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可能会在以低增长―低波动为主要特征的"L"型底部运行,也可能会在低波动水平上呈现高增长和低增长状态交替的"W"型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56.
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雪峰 《江海学刊》2007,(4):114-118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57.
桩基础作为建筑工程强制控制内容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桩基工程的隐蔽性,给质量监督带来一定难度。本文根据多年监督质量的经验,提出了桩基监督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灌注桩质量监督从验收规范看十分  相似文献   
58.
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消除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每个区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入手,分析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直接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对公众产生一定强度的健康损害,而且还会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预防和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9.
在分析中部六省能源消耗差异及能源强度演变基础上,运用2005~2013年面板数据建立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和技术进步对中部六省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的作用.而工业化水平、经济外向型程度则对能源强度降低产生阻碍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部地区应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安排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走集约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0.
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的原因,本文分别采用传统的能源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计量经济讨论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总量的互动关系。能源经济分析表明,石油消费强度和消费弹性等指标不能正确地描述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总量的互动关系;计量经济分析发现,我国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产值对石油消费具有较强的单向正影响;石油消费与三次产业构成综合均衡关系,第二、三产业的短期影响具有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