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7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37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73篇 |
人才学 | 66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372篇 |
理论方法论 | 125篇 |
综合类 | 1255篇 |
社会学 | 211篇 |
统计学 | 4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160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病理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探索基于鱼骨图的PBL教学法,用真实病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围绕病例和单元教学重点内容设置问题,绘制鱼骨图框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寻找问题答案并初步完成鱼骨图填图;师生互动式教学,分析解决问题,完善鱼骨图,总结教学内容;回归病例,揭示疾病诊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2.
本文阐述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意义、步骤、实践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能有效促进技校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从而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观、提高个人能力、促进人际交流,成为心理健康的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3.
74.
正一、认识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新的教材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地理图像资料越来越丰富:地形图、政区图、景观图、人口图、交通,矿产……可谓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这句话并不过分,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 相似文献
75.
76.
正打开青藏高原地势图,你会发现构成青藏高原骨架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几大山系均沿纬度带呈东西排列。唯有东侧群山突然折转,呈南北展布,显得尤其特立独行。这就是横断山,全世界最与众不同的山。贡嘎山是横断山之极,有人称贡嘎山"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人间",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曾经、正在或必将被无数探险家、摄影家、登山者、地理学家、游客久久凝视。贡嘎山,又称"木雅贡嘎",主峰海拔7556米,是横断山最高峰,西南第一峰,也是世界著名的高峰之一。"木雅"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族群名称。做为族群名称,它特指生活于贡嘎山地区的康巴藏族,即木雅 相似文献
77.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为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掌握思维导图,写作训练可以从课文仿写开始.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绘制出课文思维导图,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请学生仿照课文思维导图绘制写作思维导图,最后根据写作思维导图进行课文仿写.本文就思维导图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8.
79.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普遍面临着村民日益增长的成员权意识和参与困境之间的基本矛盾;而在东部发达地区,逆城市化发展则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场景升级,高阶发展场景提出了服务新业态和提升乡村体验的新要求。面对由基本矛盾造成的“老问题”和场景升级带来的“新议题”,湖州市通过对数字化改革成果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数字乡村一张图”全景治理平台。该平台通过“感知界面-应用终端-控制中枢”的运行架构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凭借数据融通机制和智能督办机制形成“一图感知、一屏管理”的全景治理模式。在“数字乡村一张图”的运行中,数字治理平台与移动终端的结合铺设了一条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数字化路径;智能监测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则推进了高阶发展场景中的服务升级和管控升级。 相似文献
80.
由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河源"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古代对于黄河源头的关注、讨论,甚至实地探查持续不断,由此不仅留存下大量的文本文献,而且还留存下大量的"河源图"。以往对中国古代河源认知的研究,一方面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古人对于河源的认知不断从错误走向正确;另一方面缺乏对作为古人"河源"认知的直观反映的古地图的分析。基于以往的研究和文本文献,通过对河源图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唐代之后对于"河源"进行了多次实地探索,但今人看来完全错误的"重源伏流"说不仅没有丧失主流地位,而且还将这些实地考察的结果尽量囊括了进来。从知识史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考察并不能带来"知识革命",也不能推翻"经典观点","知识革命"涉及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变革,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